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同崔傅答贤弟》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1-03-17 08:38:1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同崔傅答贤弟》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同崔傅答贤弟》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94首。

  【原文】

  同崔傅答贤弟

  作者:唐·王维

  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

  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

  曲几书留小史家,草堂棋赌山阴野。

  衣冠若话外台臣,先数夫君席上珍。

  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注释】

  1、同:和。

  2、姑苏:苏州之别称。

  3、桂苑:《文选》谢庄《月赋》:“清兰路,肃桂苑”。李善注:“桂苑,有桂之尸苑”。故:全诗校:“一作旧。”

  4、九江:《经典释文》引《晋太康地记》曰:“九江,刘欲以为湖汉九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入彭蠡泽(今都阳湖)也”。枫树:《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5、扬州:指汉扬州。今安徽淮河以南和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及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商城等县,汉时皆为扬州辖地。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

  6、下江兵:《汉书·王莽传):“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注:“本起江夏云杜县,后分西上入南郡……故号下江兵也。”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长江自江陵以下属下游,古谓之下江。按:至德元载(756)十二月,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擅引兵东巡,沿江而下,击吴郡(苏州)太守李希言、广陵(扬州)长史李成式,占据丹杨郡城(今江苏镇江)。后兵败,自丹杨奔晋陵(今常州)以趋都阳。所谓“下江兵”,盖即指永王磷东巡事。

  7、兰陵镇:在今常州市西北。

  8、富春:古县名,在今浙江富阳。

  9、秋风鹤唤:《晋书·谢玄传》:“(苻坚)馀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石头城:三国吴孙权筑,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10、周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此借指崔傅。陆弟:谓陆机之弟陆云。云少与兄机齐名,时号“二陆”。俦侣:伴侣。

  11、前溪:舞曲名,属乐府吴声歌曲。白纻:吴之舞曲,属乐府舞曲歌辞。

  12、“曲几”句:《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用榧木做的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小史,官府小吏。

  13、“草堂”句:《晋书·谢安传》载,前秦苻坚率众侵晋,号称百万,京师震惊。朝廷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率军迎战。“(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

  14、外台:指州刺史。

  15、夫君:对友人的敬称。

  16、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谓尚书台。此指中央的最高官署。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卷125_94【同崔傅答賢弟】王維

  洛陽才子姑蘇客,桂苑殊非故鄉陌。

  九江楓樹幾回青,壹片揚州五湖白。

  揚州時有下江兵,蘭陵鎮前吹笛聲。

  夜火人歸富春郭,秋風鶴唳石頭城。

  周郎陸弟爲俦侶,對舞前溪歌白纻。

  曲幾書留小史家,草堂棋賭山陰野。

  衣冠若話外台臣,先數夫君席上珍。

  更聞台閣求三語,遙想風流第壹人。

【《同崔傅答贤弟》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答孟郊》唐诗原文及注释07-01

江上答崔宣城唐诗原文07-02

《答友人赠乌纱帽》原文及注释10-14

《送崔九兴宗游蜀》唐诗原文及注释06-26

《答客难》译文及注释12-19

答客难译文及注释12-18

《代元城吴令暗为答》唐诗原文及注释07-03

《纳凉》原文及注释10-14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唐诗原文及注释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