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时间:2023-12-01 09:03:51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1

  我这几天,看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铁杆磨成针》。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就是李白他小时候非常贪玩,不想学习,每次都从学堂里逃出来玩。有一次他跟往常一样逃出去玩,在一条小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老婆婆答道:“磨针。”李白说:怎么可能磨得成针吗?”“只要功夫深,也能把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启示,奋发图强,最后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我觉得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铁杵一直磨也可以磨成针。水一直滴在石头上也可以穿过石头。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多么强大啊!那些无比强大的困难也可以被克服。学习学累了,可以看一会电视,然后继续学习。打篮球打累了,跑步跑累了,我还要坚持,因为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

  持之以恒,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其实很难做到。比如说马云,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业绩没有很好,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下去,一个外国人看到了他的`努力,就投资了马云,最后马云成为了一个百亿富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能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那些伟大的名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坚持不懈做好每一件事吧,加油!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2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但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深奥难懂,李白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偷偷溜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这位老奶奶身边,问道:“老大娘,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奶奶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该到什么时候才磨得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奶奶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感动,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用功学习,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流芳千古的伟大诗人。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3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这个道理是我从“铁杵磨针”这个成语中学到的。《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是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念书,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遇见一位老婆婆正要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回去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位大诗人。我们也要学习那位老婆婆的精神,做一件事情,认准目标就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直到成功!我有时也像李白小时候那样不爱学习。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名著,坚持读了没几天。现在想想,我真像那个逃学的'小李白啊,但我也一定要像小李白一样知错就改,勤奋学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4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通过读书让我深深的懂得了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无声地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一本好书又像一片知识的海洋,任我们遨游,一本好书还像一盏路灯,指明成功的道路,每本书里都有一个主要的思想,教会我们怎样去做人或是做事。

  我读了许多书,有《科学实验王》、《幽默格言故事》、《故事大王》、《木偶奇遇记》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难忘的是《故事大王》这本书,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候很顽皮,不用心读书,有一天,李白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石头上磨一个大铁棒,李白问:“老婆婆,您在磨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给我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奇地问:“什么?这么粗的的铁棒要磨成绣花针,这可能吗”?老婆婆严肃地说:“孩子,你别看这铁棒很粗,只要天天磨,就会越磨越细,功夫到了就能磨成针了”。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思了很久,觉得老婆婆说的`话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他为自己不好好读书而惭愧,决心今后要向老婆婆学习,发愤努力地读书,再不贪玩了,通过李白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著名的大诗人。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5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

  励志人物配图

  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6

  李白,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被称为“诗仙”。他出生于公元701年,出生地碎叶(古城名,今属俄罗斯),祖上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公元705年,李白的一家从碎叶城搬到了西蜀绵州彰明(今四川北部江油县)。

  李白的父亲及其一家,原来住在西域,用的都是胡人的名字。搬到西蜀之后,便要恢复祖上的李姓。但叫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乡亲们都来看望他们一家,热情地对他们说:“欢迎你们这远方来的客人!”一句话,使李白的父亲受到启发,遂取名为客。所以,李白的父亲从此便叫李客。至于李白的名字,据传说他的母亲生他那天,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为他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小的时候,天资过人。未来西蜀之前,随胡人习性,喜欢让大人把他抱上马去,还学射箭,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骑射技巧,当时不喜读书。来西蜀定居之后,他父亲李客才开始教他念书。当时西蜀的孩子开始念书时,都是先读“六甲”。“六甲”就是“六十甲子”。即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时,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因此李客教儿子念书的时候,也从念“六甲”开始。李客念一句“甲、乙、丙、丁”,李白也跟着念一句,结果没几天,李白就把“六十甲子”全部背诵下来了,并且还能默写下来,同时还学会了推算。接着,李客便为李白请了家庭教师,开始教他读《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李白感到这些著作内容丰富,很愿意学,所以十分刻苦勤奋。

  由于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来家谈生意的人多,李白常感嘈杂之声刺耳,为了不影响学习,他要求父亲给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李客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到离家不远的大匡山上去学习,并让他的一个叫月圆的妹妹陪他一块学。

  李白兄妹来到山中,见景色幽雅清静,果然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心中非常高兴。从此,兄妹二人在这里争分夺秒,刻苦读书。不到两年,李白的知识水平和写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上的进步,李白渐渐产生了松懈情绪,时间也没刚到山上时抓得紧了。从前,他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如果一篇文章没读完,或者一首诗没写完,他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读完、写完不可。父亲来山中看望,怕他累坏了身体,便给他硬性规定: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一次;可是父亲走后,他一次也不肯休息。但是现在,他读累了,便停下来,到山中转一转,玩一会儿,回来再学。开始,他一天休息一次,时间也短;可后来,他一天休息两次、三次,时间也越来越长。

  对他这种学习上明显的退步,妹妹月圆很不满,曾对他说:“哥哥,你现在学习越来越放松了,玩起来没完没了;如再不改的话,我就要去告诉父亲了!”

  可李白却振振有词地说:“妹妹,这你就不懂了,我出去的'时间越长,观察事物就越细致,写出来的诗也就越生动。”

  月圆说:“你这是借口,过去仅出门站一会儿就能写出诗来,二三天就是一篇文章,现在七八天写不出一篇诗文来,还说观察细致呢!”

  李白被说得哑口无言,但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改。

  这一天,正值暮春时节,漫山遍野,桃红柳绿,蜂蝶起舞,百鸟争鸣。李白望着这如画美景,不由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他顺着一条小溪正往山下漫步,耳边忽然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他顺声走去,来到溪边,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老妈妈,正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沙沙”地磨着。

  李白觉得奇怪,上前问道:“老妈妈,你磨铁杵干什么用呢?”

  老妈妈一边吃力地磨着,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一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铁杵是同胳膊一样粗细的铁棍子,如今她却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老人家大白天说胡话,该不是精神上有病吧!于是劝她说:“老妈妈,这铁杵是舂米用的,怎可能磨成绣花针呢?猴年马月您也磨不成的!快回家吧,不要在这里白白受累了。”

  老妈妈抬头一看,见是个七八岁的小孩,便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孩子,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没有恒心是成不了事的。就说这铁杵吧,虽然很粗,但只要我天天坚持,一直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老妈妈的几句话,铿锵有力,信心十足,噎得李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突然,他似乎从中明白了什么,红着脸对老妈妈说:“谢谢您,老妈妈,您的话,我懂了!”

  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回到山上去了。

  从此,老妈妈决心用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事就传开了,后来被编成故事载人了元代《日记故事》中,后又演变成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流传至今。

  李白听了老妈妈的话后,很受震动,也很惭愧。他回到山中,见了妹妹,一句话也不说,便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经过四年的山中苦读,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后来,他又去戴天山(又名大匡山)读书。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至今广为传诵。其诗日: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意思是说:山间的流水声中夹着阵阵的狗叫声,带露盛开的桃花显得十分浓艳。沉寂的山林里,常见鹿在走动,中午了,在溪边也听不到钟声。翠竹冲破了青色的云雾,瀑布挂在碧绿的山峰。谁也不知道道士到哪里去了,来访的人,因为没有遇见他,倚在松树上,感到十分遗憾。

  人们读了这首诗,仿佛自己就在这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中。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漫游长江流域,后至安陆。公元727年,他娶了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他后游襄阳,结识了孟浩然;公元730年,他第一次赴长安,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及贺知章、崔崇之等人。公元742年,由贺知章推荐,李白受到唐玄宗接见,因才高而做了翰林,专门给皇帝起草诏书。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李白要高力士脱靴才肯写诗的故事。因此,高力士嫉恨在心,挑拨李白和杨贵妃的关系。于是唐玄宗也不再重用李白。一年后,李白辞去官职,离开京城,重新浪迹天涯,遍游祖国各地。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著名诗篇,其中有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 744年,李白在洛阳结识了大诗人杜甫,成为至交。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死于安徽当涂县,时年六十一岁。

  对于李白的诗,后人把它和杜甫的诗合在一起,称为中国之最。正如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韩愈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其大量作品,皆收于《李太白集》,流传后世,至今不衰。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7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侯常常逃学,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他边走边看看东看看西,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外,看见了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说:“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老婆婆又说:滴水能够穿石,只要一直坚持磨,总有一天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感觉很惭愧。

  从此再也不逃学了,每天认真读书,最后成了的诗人。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以后做什么事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到底。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铁杵磨成针11-30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10-30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关于李白的故事12-01

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意思及故事11-21

经典成语故事:铁杵磨成针04-26

李白与翰林鸡的故事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