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厨子的诗人

发布时间:2017-03-17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关于二毛】

  二毛,诗人、美食家、美食创意师。60后,四川酉阳人,大学时代专业为数学,80年代曾做过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莽汉派诗歌代表成员之一。90年代弃文从商,与黄珂、李亚伟等好友在成都、北京等地开设餐馆,成为当代新派川菜和江湖菜的领军人物。现为美食创意师,天下盐(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经营报》、《南都周刊》美食专栏作家。著有《民国吃家》《妈妈的柴火灶》等。

  【厨子诗人】

  酉阳人二毛既是诗人也是美食评论家,还是天下盐餐厅老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他是“牟真理”的时候,和诗人朋友们一起创立了“莽汉派”。后来,好吃的他开始写美食专栏,小名“二毛”成了笔名,目前在美食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推崇古法做菜,喜欢用最简单的食材、最传统的方式做最家常的菜。

  北京单向空间书店,原本应该安静的空间挤满了人,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在店内稍高的平台上,《新周刊》的副主编胡赳赳和另一个男人侃侃而谈,“我之所以今天要推荐《味的道》,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是在我们的杂志《新周刊》上首发的。”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站在他身旁的诗人美食家“二毛”。

  好菜需要好菜名

  “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随风飘散的诗和扑鼻的菜饭之香。”“此菜有香的艳,辣的烈,肥肠的温柔,牛肚的软脆。下筷子牵了情肠,又挂了爱肚。”

  二毛的美食专栏里,总能看见这些如诗般的句子,似乎一道再平常不过的菜肴,到了他的笔下,都如同环肥燕瘦的美女,“好的菜要有好的菜名和介绍,不然就毁了菜本身。”

  而这样或幽默或优美的句子,让他的美食专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注意。

  诗人变成了厨子

  这个50岁的男人叫“牟真理”,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个“诗人”。在酉阳县城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的他,更喜欢诗人的身份。

  他和那时重庆著名的诗人李亚伟等人一起,创立了“莽汉派”。诗人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谈天说地,“一大帮朋友经常聚会,大家都没钱,吃不起餐馆,只好‘吃转转’,这周去你家,下周去他家。”

  本来就很会做菜的二毛理所当然成了大厨。几年下来,二毛的厨艺突飞猛进,而且远近闻名。

  1986年,二毛和诗人李亚伟在酉阳县城开了第一家火锅店,这也是他做生意的第一次试水,不过,没开多久,朋友们就把这家店吃垮了。随后,1991年和1993年,二毛因为工作调动到了涪陵和黔江,在这两个地方,二毛开起了“鱼摆摆”火锅鱼馆。

  随后,二毛到了成都,“二毛鸡杂”“二毛回锅肉”,这些他在过去开饭馆时候积累下来的家常菜,让他在成都的“好吃狗”们心中越来越有分量,“神厨”二毛似乎成了他新的身份,“我的骨子里,还是个诗人,吃,到现在都是我的爱好。”

  带老盐水闯北京

  最开始想到北京闯荡,是在2005年。那几年,好多身边的朋友都陆续跑到北京发展,天天喊着二毛到北京开店,“其实都是些好吃嘴,想我的手艺了!”不过,最终,耐不住寂寞的二毛还是跟随大部队的脚步,到了北京。

  北京的餐馆,二毛取名为“天下盐”。到今天,天下盐陆续开了两家店。每天,都有许多食客是慕名而来的,这几年,二毛越发把精力放在了研究美食上。

  “天下盐”的入口处,满满当当整齐排列着两排十来个泡菜坛子,心里美、泡椒、泡姜一应俱全,在二毛心里,这些泡菜坛子是店里最金贵的东西,“每个坛子,都舀了我们老家的老盐水做母水。”而二毛自己家里用的老盐水,则是母亲还在世时泡菜坛子里的水,那个坛子,二毛走南闯北都带着,里边最原始的老盐水,已经存了有近半个世纪。

  他是《舌尖》的美食顾问

  对外界来说,二毛另一个著名的身份,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而《舌尖上的中国二》的总导演陈晓卿也是二毛的座上宾之一。每次出差,二毛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当地购买最新鲜、最地道的食材空运回北京,而每次到店里,总是已经有许多朋友等着他第一时间把这些食材亲手做成美味共享,陈晓卿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和二毛一样,都信奉美食最简单、最原始的做法往往是最美味的,两人成了好友。舌尖二拍摄期间,二毛陪着陈晓卿多次深入重庆走访、拍摄,最终把火锅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最怀念妈妈做菜的味道

  “我所有对于美食的经验,都来自我的母亲。”在他记忆中,小的时候生病,家里穷,母亲仍然用里脊肉剁碎后,蒸出来给他吃,“那个汤汁的味道,记忆犹新。”

  现在,二毛也很少下厨了,在他心里,总是要家乡的肉、家乡的食材才能做出记忆里母亲的味道,那道出了名的“二毛回锅肉”,也只有在每年老家送来新鲜猪肉的时候,朋友们才能抓紧时间尝鲜,这时的二毛,也是很乐意露一手的,“我的回锅肉,要放三次酒,每一次放的酒还不一样,那个香味儿,嘿嘿。”没说完,二毛就得意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