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时间:2023-11-23 11:25:04 晓丽 一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通用10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认识文中“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首谜语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谜底是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认字,练习朗读。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生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中就把生字记住了。然后,我把要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抽读卡片,同桌互读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已认识的生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通过观察图画,用课件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等,(例如,把耳朵贴在画上听水流的声音和小鸟打招呼等。)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引出课题《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或直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过同桌互读,抽读卡片等学习生字,教师指导、正音,然后再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生字。

  《三》、再读古诗,引导质疑,揭开谜底。

  1、逐句讲解诗句与画面的关系。(课件)

  (1)、出示“远看山有色”。老师描绘: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颜色呢?(青色)

  (2)、出示“近听水无声”。同学们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听,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着的水。)

  (3)、出示“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可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

  (4)、出示“人来鸟不惊”。请小朋友们和小鸟打招呼吧,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不是真的小鸟。)

  2、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画—一幅山水画)

  3、指导朗读及背诵。

  出示课件:“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六、说板书设计。

  画 有色 无声 开放 不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2

  一、说活动背景及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很高,不管在午餐后还是个别化活动中都喜欢拿起画笔画他们想象中美丽的图画,然而,单纯的记号笔和蜡笔已经让孩子们感到厌倦,但同时对颜料的丰富色彩又很感兴趣,跃跃欲试。在《常用的用具》这一主题中,通过歌曲《粉刷匠》的学唱,幼儿又对粉刷匠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我尝试让孩子把自己制作的“房子”刷上颜色,孩子们在做粉刷工作中找到了无限快乐和没有过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对颜料、粉刷的兴趣,用生活中的废旧牙刷作为创作的工具,尝试让孩子体验不同作画工具的乐趣,所以结合主题,我设计了用废旧牙刷来作画,希望孩子们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本次活动制定了一些活动目标:

  1、体验生活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尝试用牙刷创作各种刷画,能在其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三、说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感受共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难点:掌握用牙刷和小棒刷画的技巧。

  四、说教学方法

  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整体教学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官认识,使教法和学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目标得到落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目标教具准备:

  1、经验准备:用颜料能均匀涂色。

  2、物质准备:桌布、牙刷、小棒若干、颜料、画纸、各种图形纸。

  六、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试一试的方法,让幼儿与教师共同验证这幅画所用的工具,让幼儿在情感上感受猜测后验证,失败后继续猜测验证的方法,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教师演示操作

  先出示刷画所用的牙刷和小棒,让幼儿继续猜测,如何用这两样东西画出画来,在猜测中演示刷画的过程,通过儿歌让幼儿掌握刷画的重点和步骤:

  (1)先摆图形,确定位置不乱动。

  (2)牙刷蘸一蘸,多余颜色撇一撇。

  (3)小棒刷一刷,动作放放低。

  (4)颜色均匀洒一洒,蘸蘸刷刷真好玩。

  (三)拼一拼、刷一刷

  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儿歌所要掌握的要点,根据老师所准备的卡纸与小伙伴共同完成拼画,确定不动后,商量着一起完成用牙刷和小棒刷画。

  (四)共同欣赏

  在最后这一环节,幼儿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体验了快乐,也达到了兴奋点,通过完成的作品,幼儿会发现每一组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风格,欣赏玩后让每一组幼儿给自己的.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自由发挥。

  七、说活动效果

  作为一次展示自己的课,自己也做了很多次的尝试,在出现的.问题中不断尝试调整,如颜料的稀稠度上的把握,教具的准备上,为此我精心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按照我预计的展开着,但遗憾的是幼儿用手感触刷画与其他画不一样时,幼儿不能很好的表达,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毛糙”这个词,缺乏之前的经验准备,所以表达得不理想,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在操作刷画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第一次尝试用牙刷和小棒来刷画,对于手势的要求我没有表达清楚,所以在活动中对个别几个幼儿有很多次的提醒,这是我对要求没有考虑周到,我认为作画最重要的是把要求讲清楚,这样幼儿的操作才能更加完美,虽然颜料的把握上还不是很好,但幼儿呈现的作品还是挺美观的,风格也不一样,让大家眼前一亮。我想每次活动总有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让自己再开展类似的活动时有经验的积累和进步的空间。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胶片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六、说教后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8.业余时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著,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形式和目前的工作。

  总之,自己教龄短,缺乏经验,还请各位老师在评课时,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今后努力改进,更好、更快地成长。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二)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四、教师教法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学生学法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通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八、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难点: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的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

  师:我觉得我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

  4、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认识文中“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首谜语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谜底是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认字,练习朗读。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生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中就把生字记住了。然后,我把要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抽读卡片,同桌互读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已认识的生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通过观察图画,用课件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等,(例如,把耳朵贴在画上听水流的声音和小鸟打招呼等。)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引出课题《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或直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过同桌互读,抽读卡片等学习生字,教师指导、正音,然后再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生字。

  《三》、再读古诗,引导质疑,揭开谜底。

  1、逐句讲解诗句与画面的关系。(课件)

  (1)、出示“远看山有色”。老师描绘: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颜色呢?(青色)

  (2)、出示“近听水无声”。同学们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听,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着的水。)

  (3)、出示“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可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

  (4)、出示“人来鸟不惊”。请小朋友们和小鸟打招呼吧,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不是真的小鸟。)

  2、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画—一幅山水画)

  3、指导朗读及背诵。

  出示课件:“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六、说板书设计。

  画有色无声开放不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7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说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课件: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出示课件:模拟网站)我试着让学生自主上网,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课件“饱览祖国美丽河山”,(课件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通过考虑,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手形添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九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和光影结合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一年级。该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已经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他们已初步形成了正确绘画的概念。初步掌握了运用各种线条、花纹,图案对画面进行装饰、绘画。他们在美术课及区域活动中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绘画,完成情况较好。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艺术的特色,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观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画,认识手的外形特点。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玩手形游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关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观察感知不同姿态,不同角度的手形,发挥想象力,创作手形画。

  难点定为:怎么使普通是手变得有趣、新颖、有创意。

  五、说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游戏、魔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指导添画进行绘画过程的演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观察,创作,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具有以下几种:电子白板,网络

  课件,素描纸,签字笔、以及小粘贴等。学生则需要准备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手电筒、图画纸等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看、听、说、做、评等行为环节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并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有关手的话题。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讨论后,教师要充当

  魔术师,变个魔术给学生看,瞧一瞧老师的手会变出什么东西来?然后学生观察讨论:老师的手变出了什么?我是怎样变出来的?通过这一环节,导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板画点拨本环节中,我将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副关于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手指的名字,并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手指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手形画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技巧,我将会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戏以及手形画作品。通过感知、观察,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对手形画创作的理解。

  (三)自主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光影小组、拓印小组、彩笔小组、油画棒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评价体验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本小组的区域内展示,并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讲述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创作意图。然后,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讲出各自的优缺点。

  并将自己手中的小红花粘贴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下方的评价栏内,

  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小组和优秀个人,并颁发奖状。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最后,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并把创造技巧编成一首儿歌,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图画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因此,为了科学地开发、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我在活动的自始至终我都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放在教学手段的首位,课堂上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交互使用,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网页课件的设计美观、新颖、灵活,易于吸引注意力。同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朋友爱在小纸片上画画写写的心理,由小变大的画画变大的画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画变大的画是指由不同的可以拼合的小纸片画面来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画的过程。此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的思考,由小变大的画依据已画的内容或是情节的需要适当拓展,既有趣又要动脑筋。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5课由小变大的画为了呈现变大后的效果,教材编排有三种样式:

  1.几张小纸片的拼合变大。

  2.将大些的画纸折小后从一小块开始画变大。

  3.从拆开的小纸盒反面的某一块开始变大。变大只是一种形式,而目的.在于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不断关连,扩大合理想象的空间。《火车跑》中的火车画到了头,而前面又需要再画些东西,这需要画面空间补充。画一位摩托车手难于构成你追我赶的气氛,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扩大和添加。《郊外的汽车》一画中,桥下水中的故事既丰富了画的内容,又是合理的延续。所有这些想象都是从一小块画面开始的,小朋友很乐意这样去画。也许画得不美,这不要紧,在不知不觉中大脑进行了想象与表现,主动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教材中的儿歌,是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编写的,可以学习背诵。儿歌包含了一种快乐,也包含了一种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教育。

  二、教学目标

  告诉儿童并使之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画一幅较有趣味的变大的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让儿童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设计学儿歌导入

  激励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背诵。由环境保护——废纸片不乱扔——可以画画过渡到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变大的画,师生问答评析范例。设问“这样的画是怎样变大的呢?”再过渡到教学的重点,即怎样变,变多大……用多媒体演示不断变大的过程。每一过程之前让学生猜想多种可能性,使学生互动,但要适可而止。联想得好的,教师应予以肯定表彰,促使举一反三。三种样式的简介。重点介绍较大纸的折小:把小于16开、大干32开的图画纸折成大小不等的多块,作业时露出其中的一小块,其余的先折叠好,作业过程中视其需要逐步展开,慢慢变大。多张小纸片拼合画大和拆开的小纸盒的变大画的样式是不难理解的。

  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每位同学自选一种样式进行创作,内容不限。也可采取分组集体作业的形式。为避免学生作业中的麻烦,教师要强调动笔之前应有所构思。要从最适当的一块开始,分散的小纸片可以编号标记等等。

  作业要求:

  学生自选一样式(多张小纸片的、拆开的小纸盒或大纸折小的)进行独立作业。内容自定,基本符合逐步变大的过程,具有一定创意和想象,未涂抹色彩也是可行的。允许画面留有一两块空白。

  四、教学建议

  本课作业也可以采用分组集体作业的形式。

  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作业纸样式,然后分组接力续画。

  同学之间的作业交换续画。这样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活泼。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说课稿(通用5篇)04-27

一年级语文《画》说课稿09-01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03-02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01-25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03-06

一年级语文《画》说课稿5篇12-0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精选10篇)11-0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课件(通用10篇)11-21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02-16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