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和反思

时间:2021-03-30 19:22:36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和反思

  《窃读记》教学设计和反思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设计和反思

  《窃读记》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极其经典的一篇。在16年用于语文教学的部编本教材中,它作为自读课文被选入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的导语部分有明确说明“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规定了我们讲述《窃读记》的重点。而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窃读记》的前半部分,完成了对“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这一层面的学习与理解。所以,再次接触《窃读记》时,我们将不再把重点置于“读书”上,而是置于小学学习时未出现的“爱”字。学习时,以学生自读感知为主,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本文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林海音。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层次。

  3.在对比中分析两次窃读经历的不同,从而体会主题“爱”。

  【教学重点】在对比中分析两次窃读经历的不同,从而体会主题“爱”。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赏析手法品读文中关键语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小学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窃读记》,今天,我们又要和它见面了,不过,正如在座各位已经成长了一样,《窃读记》进入咱们的中学课本后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妨来一起看看到底变了什么。

  (过渡语: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窃读记》的作者信息)

  二、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本文选自于《英子的心》。

  三、 初读全文,校正字音

  蹭 抵达 尴尬 难堪

  狼狈 枉然 贪婪 弹簧

  畅销 屈辱 创伤 诅咒

  汗涔涔 踮起脚

  威风凛凛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废寝忘食 饥肠辘辘 踉踉跄跄

  四、 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1.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2. 本文主要讲述了哪两次“窃读”经历?

  窃读受辱(回忆窃读);窃读得助

  五、 对比细读,品味思考

  ▲任务:在文章对两次窃读经历的描写中,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的情况,请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好旁批。

  ▲解析:(注:紫色字为相近部分,红色字为相反部分)

  (一)窃读受辱

  1. 文本摘录: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呦,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①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②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③

  赏析:

  ①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在书店人多的情况下,“我”想看书的急切心理,同时还有些小心翼翼的状态。

  ②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寻书不得的失望、再次寻找的不甘和终于发现的窃喜。

  ③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部分,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我”刹那间由喜悦到惊慌、沮丧的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了一个渴望读书的穷学生的尴尬遭遇。语言描写部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板凶狠、霸道、毫无同情怜悯之心的形象。

  2. 总结:这次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凶狠、粗暴、金钱至上、毫无同情怜悯之心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一) 窃读受辱

  1. 文本摘录: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①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②

  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③

  赏析:

  ①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到渴望已久的书时的无比激动、高兴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到好书后为书所乐、忘却自我的情态。

  ③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触”“轻轻地送”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店员的善良以及他对“我”贴心细致的关照。“请”字可见他平等亲切待人,毫无居高临下的姿态,“多留了一天”,更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细心、善良。

  2. 总结:这次得助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社会的爱与关怀

  六、 主题归纳

  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我的“窃读”经历。文中生动地描绘了“我”“窃读”的独特感受,表现了“我”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曾帮助“我”读书的店员的感激之情。

  七、 课后作业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任务: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觉得能体现“窃读”的滋味的句子,划出来,并进行圈点,做好批注。(不与上课所讲的重复)

  2. 抄写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的字词3遍。

  【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了解了学生对于本篇课文的掌握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学情,避免过多的与小学时期教学的重复或冲突,做好小初衔接,让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有自己的思考,没有直接围绕读书的滋味来分析,而是抓住前后两处有鲜明对比的文字,精读课文、着重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从而使得主题“在爱里长大”的揭示自然清晰。

  同时也有不成熟之处。第一,在分析对比文字时,还略显零乱,或许设计成表格的形式,会更为直观明白。第二,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欠火候,导入时间过长,致使主题的揭示较为匆忙。

  教学之路漫漫,仍需踏实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