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24 11:19:26 四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2、回顾课文内容,指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了课文,你对小夜莺有什么评价?

  4、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默读,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同桌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重点讨论。

  指名读句子——→谈感受——→补充交流——→朗读感悟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发现,思考,诱敌——机智、冷静]

  (2)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镇静、坦然、勇敢]

  (3)“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4)“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战,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一语双关——机智、勇敢,对敌人的憎恨]

  (5)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记了。[游戏——麻痹敌人,放松警惕;暗号——袭击准备]

  (6)“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答非所问——迷惑敌人]

  4、看课文插图,讨论:一个孩子面对32个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结:这部分写了小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取得敌人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

  6、朗读升华:分角色朗读。

  三、略读课文其余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尝试破译夜莺歌声的密码。

  2、指名读第三部分,体会战斗的顺利、迅速。

  3、自主读第四部分,体会小夜莺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四、写作指导

  1、出示结尾两个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2、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似曾相识)在哪里读过?

  3、出示开头三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4、感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五、点题升华

  1、回顾课文:

  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

  小夜莺用歌声传递情报

  小夜莺用歌声继续诱敌

  2、为什么作者用“夜莺的歌声”作题目?

  六、拓展延伸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呢?

  (如:锻炼身体、努力学习、遵纪守法……)

  板书设计:

  1、夜莺的歌声

  机智

  小夜莺,勇敢,爱国小英雄

  冷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2

  【教案背景】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我们的孩子对盲童的生活缺乏体验,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所以最好用需要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切实地落实本课的重难点。

  【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选编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

  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1.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

  幻灯片、《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触摸春天》朗读媒体文件.flv、《触摸春天》朗读.mp3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1.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段

  2.观后谈感受: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

  3.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板书课题 17 触摸春天

  二、朗读欣赏,体验春天。(播放《触摸春天》朗读媒体文件.flv)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探究体悟。

  1.课件出示“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

  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1)安静来到哪儿散步?我为什么要喊出声来?

  (2)安静创造了一个什么奇迹?

  (3)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奇迹?有什么感受?读读,希望你读得流畅!

  2.比较句子:

  (1)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

  3.出示“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指名学生读后,问:“我”喊出声来了吗?为什么不喊出声?请怀着作者同样的心情读一读。

  4.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自由读读这个句子。

  (2)“竟然”什么意思,安静本想拢住什么?“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3)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跟着老师的声音来做动作,想象。“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停顿片刻)你体会到了什么?“神奇的灵性”指什么?

  再来一次,这一次要边做边想边跟老师一起说。

  5.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让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提醒学生联系课题进行想象。)

  6.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学生自由读这句话,读后谈感受。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播放《触摸春天》课文朗读

  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想一想,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幻灯片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请随着轻松的音乐,打开心灵之窗,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

  3.出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齐读。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17 触摸春天

  盲童安静 放飞 蝴蝶

  拢住 惊讶

  创造奇迹 热爱生活 权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孜孜不倦、直截了当、万般无奈、滔滔不绝、烙印”等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3、感受莫泊桑不断追求出色、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酷爱孜孜不倦作品万般无奈 滔滔不绝 烙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了解,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主人公莫泊桑的了解,揭示课题

  (1)初步了解莫泊桑的成就。

  他写出了很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随机把“作品”一词出示在黑板上)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出示PPT)

  (2)复习“拜”字写法,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讲述的就是青年莫泊桑在成长为作家过程中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莫泊桑拜师。

  “拜”是一个熟字,注意,它的右半部分是,四短横,一竖。(描红)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莫泊桑拜师

  2、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福楼拜的了解,理解“文学大师”。

  (1)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福楼拜。

  文中莫泊桑拜谁为师? 福楼拜。

  谁能把他的身份介绍具体?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

  (2)理解“大师”的含义。

  什么样的人人们会尊称他为大师啊?在某些领域中相当有造诣的人。

  福楼拜在文学创作方面极有造诣,所以被人尊称为——文学大师(拿词卡)带着崇敬的语气,读好——文学大师

  3、联系课文第一小节,理解“酷爱、孜孜不倦、作品”的含义,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了解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什么。

  ●莫泊桑要拜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为师,学什么呀?

  ●抓住文中句子: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理解“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词的含义。

  ●因为他的作品总是平平常常(贴:平平常常)

  所以他追求让自己的——作品有特色。(贴:有特色)

  (2)小结,初步感莫泊桑是个有追求的文学青年。

  (3)抓住“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关键词语,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莫泊桑拜师学什么。

  二、深入学习,学习创造性复述,体会莫泊桑不断要求进步、勤学苦练的精神。

  (一)学习莫泊桑第一、二次登门请教的经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1、学习课文1-5小节,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对话内容,指导抓好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创造性复述,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1)反馈文章写了莫泊桑几次登门拜访。

  (2)了解莫泊桑拜师过程中,福楼拜是通过什么方式教他的。

  文章中三次登门,也都着重描写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之间的——对话。

  (3)读文,了解前两次登门莫泊桑提出的问题。

  ①学生先自由朗读莫泊桑前两次登门,读读人物之间的对话。

  ②指名读,读出疑问的口气。

  ③把莫泊桑说的第三句话用疑问的口气读出来。

  (4)了解第一次登门面对莫泊桑的困惑,福楼拜如何指导他的,理解福楼拜所说的“功夫”的具体含义。

  ①师引读人物对话。

  ②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型复述。

  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说他的功夫不到家,心里会想什么呢?谁能联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一说?

  ③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于是,莫泊桑急切地问,那——(指导读好莫泊桑的话)

  ●福楼拜又是怎样指导他的呢?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看详细、长期记

  ●就是莫泊桑第一次登门,福楼拜针对他的问题——写不生动(指指黑板上的板书)教他的方法,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小结:今天我们抓住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练习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

  2、学习第6小节,理解“单调”。

  (1)读文,了解第一次登门后,莫泊桑的做法。

  第一次登门,莫泊桑按照福楼拜的要求去做了,他是怎么做得?拿起书,一起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2)引读课文。

  他连续看了三天都——一无所获(板书)

  (3)想象三天莫泊桑看到的东西,理解“单调”。

  ●同学们,第一天,莫泊桑站在街道上看到——(马、车)大街上来来往往只有马和车吗?没有人吗?(人、马、车)

  ●第一天,他看到了人、马、车,看不出它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想到老师要他长期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再看,可他看到的还是——(人、马、车),还是没发现什么特殊之处,第三天又去看,看到的仍然是(人、马、车)

  三天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 单调

  (4)师小结

  3、学习第7、8小节,读福楼拜的话,理解这里的”功夫“指“会观察“。

  (1)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楼拜是怎样告诉他的,自由读读福楼拜说的话。

  (2)请一生读福楼拜说的话,并注意读好一些四字词语。

  这段话比较长,看谁能一口气读清楚。

  (富丽堂皇装饰简陋狂风暴雨烈日炎炎)注意读出感情。

  (3)发现福楼拜说的这段话的表达方式。

  你们发现了吗?福楼拜讲了一连串的话,都是什么句?

  他究竟问了多少问题啊?

  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发问,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滔滔不绝

  (4)再次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5)思考老师把这段话分成三层的原因。

  (6)细读中间这层,理解观察的几种方法。

  让我们再来读读中间这几句话,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这六个问题,福楼拜在教莫泊桑怎样看啊?

  ①“富丽堂皇”和“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不一样。

  师:福楼拜用了一组对比来告诉莫泊桑可以比较去看

  板书:比较看看

  ②“烈日炎炎”“狂风暴雨”是描写不同天气的。

  师:不同天气,马车的走法也是不一样的。福楼拜要莫泊桑多角度去看。

  板书:多角度看。

  ③“车上坡、下坡”是写车行驶的道路不同。

  师:福楼拜告诉他,车上坡时,要观察——马怎样用力(生)

  师:也就马的动作

  车下坡时,要观察——赶车人怎样吆喝

  师:也就是赶车人的表情

  师:这就是告诉我们,看的时候要关注细节。

  板书:关注细节

  ④原来,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是告诉莫泊桑怎样看,这样看就是——

  (从第8小节找一个词)观察,观察就是要——(引读板书)

  板书:观察

  (7)比较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思考福楼拜这样说的原因。

  ①出示陈述句,请一个学生读。

  ②质疑,文中为什么不这样写?(让莫泊桑思考,给他启发)

  4、在充分理解福楼拜的话的基础上,对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听着福楼拜这滔滔不绝的问题,莫泊桑深受启发,此时他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课文没有写,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创造性地说说此时莫泊桑心理的想法。

  注意:你的想法要围绕着福楼拜的话给莫泊桑的启发。

  ●小结

  (二)理解第三次登门时福楼拜所说的话,了解莫泊桑从他那里再次得到的启示

  1、了解第三次登门福楼拜的反应及原因

  师:福楼拜读者莫泊桑带来的作品,脸上露出了微笑,说明了什么?

  说明莫泊桑有进步了,能够用福楼拜教他的办法观察事物。

  2、通过朗读,理解第三次登门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具体方法。

  ●请三个同学读福楼拜说的话。

  板书:抓特点、善于写

  ●小结:这一次福楼拜又耐心地启发他,怎样把“写”的功夫练到家。

  三、总结全文,揭示人物品质,并布置回家作业,训练创造性复述。

  1、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使他的作品从平平常常到有特色,成为一个作家。(画框)

  2、课文就写了莫泊桑三次登门,福楼拜针对他不同时间的不同问题,给予了耐心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我们就叫——循序渐进

  3、从莫泊桑三次登门拜师的经历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生说)

  4、布置回家作业。

  回家请大家选择莫泊桑第一、第二次登门拜访中,其中的一次登门拜访,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加上他的心理活动来进行创造型复述。

  板书:

  莫泊桑拜师

  作品有特色

  启发   抓特点

  一无所获  观察   善于写

  看     比较看看

  平平常常  详细、长期记  多角度看

  关注细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甘罗的聪明机智,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积累“不慌不忙”“胡言乱语”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甘罗的聪明机智。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动做,语言感悟甘罗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事先收集有关甘罗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甘罗这个人吗?甘罗是中国历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年仅十二岁时就已经是秦国的宰相,并且凭着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很受秦王的赏识和重用。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小神童。同学们,想了解甘罗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甘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甘罗的'爷爷甘茂、甘罗、秦王)

  2、围绕着这三个人发生了什么事。

  (甘茂是秦国的宰相,有一次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难为大臣们,甘茂的孙子甘罗听说后想出了个办法,解救了大家。)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4)事情的起因

  (5-9)事情的经过

  4、默读课文,快速圈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内汇报学习情况,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感受甘罗的聪明、机智、勇敢。

  1、学习第一部分

  (1)请学生合作读1-4自然段

  (2)通过这一部分内容,你了解到秦王是个怎样的君主?甘罗的爷爷甘茂又是一个怎样的臣子?

  (3)甘罗得知秦王难为百官的事后,他又是怎么说的?可见甘罗是个怎样的人?

  (4)再读第一部分。甘罗真的有办法帮助爷爷和大臣们吗?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1)请学生读5-9自然段。用“——”画出甘罗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2)练习读5自然段。

  (3)第二天甘罗替爷爷上朝了。他是怎么做的?这里你想对甘罗说点什么?

  (4)当秦王看到甘罗后,这一国之君的反应怎样?

  请同学们读第6自然段。

  (5)秦王听了甘罗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6)甘罗看到秦王哈哈大笑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甘罗又是怎样回答秦王的?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这是个什么句子?说明了什么?

  3、给课文编结尾。

  二、甘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幽默的语言解决了大臣们的难题,你还想了解甘罗的其他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并整理。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找甘罗的其他故事。

  四、板书设计:甘罗

  聪明机智幽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学习重点: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知识链接: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说一说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é jiǎo jí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狐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投影仪配乐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首先我们来做个听写练习,检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听写本课词语,同桌互评互改师简要做点评)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的早晨穿梭在花丛中。

  师:她在花丛中干什么呢?

  生: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小女孩脸上充满着喜悦,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评析]

  课前复习中设计的听写词语这一环节,看似俗套,但却能使学生更好地扎实基础,使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得到很好地落实。同时,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重点。

  二、品析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如果对文章再进行仔细的研读,你会发现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深入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认真感悟,合作交流。)

  [评析]

  学习中要求学生读读、想想、画画、批批、注注,有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哪些词句的含义很深刻,为什么?

  师: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深刻,我读给大家听。(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认为一个正常人想要抓住一只蝴蝶都是非常不简单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什么也看不见,却抓住了。这里的“竟然”表示出了特别意外,出人意料。“奇迹”一词就形容了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呢?

  生:这说明安静身上有一股“神奇的灵性”。

  师:神奇的灵性会是什么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想想看。

  生1:我想可能就是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生2: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她就象一位花仙子,蝴蝶很喜欢她,把她当作朋友。

  师:是呀,与其说是蝴蝶被安静拢住,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看来,采用联系前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个好办法。

  生:我认为第5自然段有一句话的意思也很深刻。(读: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认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他们眼前应该是一片黑暗,内心世界怎么会多姿多

  彩呢?反复读了课文后,我联系上下文中安静的一系列动作,我感到她的内心世界一定是很丰富的,

  师:你说的很好。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是著名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还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生1:我认为第6自然段的这句话含义深刻。(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生2:〈这一学生刚读完,另一学生着急地站起来抢说〉老师,我认为“张望”一词用错了,她是盲人,看不见的,应该说是想象。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是否作者用错了词语呢?我们可以就此在小组里发表一下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

  生1:我也认为“张望”这个词用错了。“张望”是形容有视觉的人,而安静是盲人,用在她身上不合适,如果换成想象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生2:我认为“张望”一词用的特别好。初读这句话时,我也感觉“张望”一词表述不够准确,但仔细想想,我又感觉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内容安静都是一无所知的,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所以她才会仰头张望。“张望”更能表现出安静心中的一种渴望。

  (其它学生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师:看来你已经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你体会的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评析]

  针对“张望”一词是否用错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的看法。这一方式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中“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请谈谈你的体会。

  生:这是作者从安静身上得到的启发。作者感受到了这位盲童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希望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投影出示这句话,引导齐读这句话。)

  师:是啊,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1: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生2:生活中有许多人一生经历磨难,像张海迪等,她们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出了许多业绩和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要幸运的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珍爱生命。

  师:大家体会的都很好。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朗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评析]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堂中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为学生搭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己学会了阅读。

  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师:走进了安静的心灵世界后,我们会发现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了春天的气息,触摸了春天的脉搏,捕捉了春天的影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课文的语言那么美,展示的画面是那样的生动,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全体配乐朗读课文)

  师:大家可以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优美生动的语言到积累本上。(学生自由读背,摘抄优美词句。)

  [评析]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篇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品味,余味无穷。学习中,老师在指导了学生反复诵读、评析的过程中,激发了美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精彩的内容让学生做到了熟读成诵,摘抄了优美的词句,为学生运用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中年级的教学中“积累语言”是一大重点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阅读课后《阅读链接》。

  师: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虽然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但他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一生出版专著14部,尤其是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极其真实、自然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辉煌而又平凡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激励着人们不懈奋斗的经典作品。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一段文字就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读一读吧。

  (学生阅读)

  师:学习完这篇课文,读完这段海伦·凯勒的故事作品,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想做点什么呢?

  生1:我感到文中的这些盲人虽然眼睛失明,但他们心灵的窗户没有关闭。

  生2:我感到这些盲人在用自己全部的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3:这些双目失明的人真可怜,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这种劲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要向他们一样更加地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还想去帮助身边那些盲人朋友,帮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他们所无法看到的一切。

  生4:我想搜集像海伦·凯勒、张海迪等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都来热爱生命。

  生5:我要更多地搜集一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资料,办一期“热爱生命”的墙报。师:大家的想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9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板书设计

  26* 全神贯注 罗 丹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 (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

  教后记: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

  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

  指导朗读:

  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

  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5、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回答: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温迪活的纪念,并分享她的美丽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2)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女儿温迪的话充分印章了琳达的父亲的话,她也愿意捐献自己的角膜

  在那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遗留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生接答)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这么小也为别人着想。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之中骄傲吗?

  6、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7、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回答: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生回答:不是,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8、但是在我们当中也有人非常积极的捐献角膜,你们还想知道有谁吗?你们知道白雪莲是谁吗?他是一名人民教师。

  9、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角膜及其它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让大家都能够自觉投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即口头上支持,又付之于行动呢?你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出主意:写传单、加大宣传力度、写倡议书……

  10、如何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 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 “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 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

  (2) 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

  拓展阅读:

  《半篇西湖游记》(近代丰子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近代俞平伯)

  《西湖萍踪》(现代许敏)

  《西湖梦》(现代余秋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④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②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而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自主研读:

  a.再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②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内蒙古包头市吴秀玲)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

  3、学习本文的写法,感受青铜的纯朴善良和懂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

  学习本文的写法,感受青铜的纯朴善良和懂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好故事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你回味一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芦花鞋》这个好故事吧!

  二、介绍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作家。主要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三、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会认生字。

  练

  搓(cuō)

  葵(kuí)

  祈(qí)

  遗(yí)

  憾(hàn)

  污(wū)

  屑(xiè)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练

  冬闲:指冬季农事较少的时节。亮堂堂:形容很亮。

  寻觅:寻找。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四、品读释疑

(一)品读第一部分

  1、青铜一家是怎么做芦花鞋的?从全家人编芦花鞋去卖,卖的钱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可以看出青铜家是什么经济状况?

  预设: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青铜家很穷。

  2、作者描写青铜和葵花采芦花的内容用意何在?

  预设:是为了让读者从青铜和葵花采芦花的内容中看出兄妹二人做事认真以及二人的兄妹之情。

  3、芦花鞋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二)品读第二部分

  1、读第二部分,你觉得青铜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青铜是个能吃苦且懂事的孩子。从“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可以看出天气的恶劣,与后文青铜的卖鞋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用天气的恶劣,雪的大来衬托人物冒雪卖鞋的艰辛,体现了青铜的能吃苦且懂事的特点。

  2、你怎么看待妈妈提出的同意青铜冒雪卖鞋子的条件?

  预设:“妈妈说:‘那你选一双穿上,不然就别去了。’”妈妈明知青铜已经下定了冒雪卖鞋子的决心,就让他先挑选一双芦花鞋穿上,这体现了妈妈对青铜的关爱。

  (三)品读第三部分

  1、城里人是怎么看这些芦花鞋的?找出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预设:“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不是一般地好看,而是特别地好看。”“特别地好看”比“一般地好看”程度更深,这反映了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他们一个个走上前来,用手抚摸着它们——这一抚摸,使他们对这些鞋更加喜欢。还有几个人将它们拿到鼻子底下闻了闻,一股稻草香,在这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分明。”句中对城里人“走、抚摸、拿、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们对芦花鞋的喜爱。

  2、从青铜卖鞋给城里人的过程中,你又看出青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从“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可以看出青铜并没有因为城里人非常喜欢他的鞋子而涨价,这表明青铜是一个诚信善良的孩子。

  (四)品读第四部分

  1、“走着走着,青铜放慢了脚步。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那双芦花鞋上。雪在芦花鞋下咯吱咯吱地响着。他越走越慢,后来停下了。他看看天空,看看雪地,最后又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本段中表示“看”的词语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表示看的词语:两个“目光落在”,两个“看看”。这四次看分别是看鞋,看天空,看雪地,又一次看鞋。青铜反复看鞋表明他在思考到底是卖掉鞋子还是留下鞋子,这反映了青铜内心的挣扎和对鞋子的不舍。最终青铜选择脱掉鞋子,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这反映出青铜的善良。

  2、“他弯下腰,捡起了那双芦花鞋,放到眼前看着。因为一路上都是雪,那双鞋竟然没有一丝污迹,看上去完全是一双新鞋。”这两句话与前文的什么内容相照应?预设:这两句话与前文青铜在穿鞋前把脚洗得干干净净相照应,反映出青铜很喜欢和珍惜自己的新鞋子。

  五、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青铜一家编织芦花鞋,青铜冒雪坚持卖芦花鞋,最后因为一个人没有买到他的芦花鞋,他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青铜纯朴善良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芦花鞋》,我们感受到了青铜身上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板书

  芦花鞋

  第一部分:全家人一起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

  第二部分:青铜坚持在下雪天去卖芦花鞋。

  第三部分:几个城里人争抢着把剩下的十双纯朴善良芦花鞋买了。

  第四部分:青铜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并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要求学生拟写小标题,从而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纯朴善良。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08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4-29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案05-11

谁有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8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2-17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将心比心》11-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03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