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

时间:2021-03-03 17:05:52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

  教学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03-1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08-18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03-14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03-18

《诫子书》说课稿02-01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12-27

诫子书的文言知识05-13

读《诫子书》随感06-04

《诫子书》教学设计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