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5 09:36:59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n 1946年生于山西

  n现任: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3、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5、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6、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3、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二、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4、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5、[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6、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7、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辍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 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一、提问字、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 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 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五、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劳俭朴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退佃搬家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坚持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匿笑、罗摩衍那”等字词。

  2.品读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亲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一、导入课文

  学生齐诵《游子吟》,问:这首诗谁写的?(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深深的爱和尊敬)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为她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美的洗礼!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文学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我朗读,我感悟

  1.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试着把握停顿,读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课前预习完成)

  嗅()罗摩衍那()()匿笑()

  祷告()沐浴()()花瓣()

  2.齐读,注意字音停顿,体会情感。(配乐:相约卡农)

  3.抽读或者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提醒注意听,读完以后,要点评读得怎么样)

  4.教师指导朗读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

  语速:轻快、跳跃

  情感:喜悦、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顽皮

  当你吃过中饭,

  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吗?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5.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声音大声一点,吐字清楚一点,感情饱满一点。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6.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了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然后与妈妈一起嬉戏玩耍,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三、我质疑,我探究

  1.分组讨论

  (1)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却说:“你这坏孩子?”

  (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表现出“我”对母亲默默的关爱之情。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牵挂之情。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表现出“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这种责怪恰恰反映了她对孩子的疼爱。

  ④《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四、我倾诉,我创作

  但丁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母爱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赶快写出来吧。

  示范:

  假如我变成了一缕清风,要与你相伴,停在绿野田间,轻悄悄地在空中来回,又在树间吟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假如我变成了一叶青芽,为了好玩,停留在清明前的枝头,安静地在茶山中等待收获,又在滚烫的茶水中起舞,要让你品尝到明前茶的清香。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梦,为了寻你,停在夜空的深处,悄悄地在睡梦中徜徉,又在记忆深处嬉戏,伴你直到天明。

  假如我变成了…………

  五、板书设计

  妈妈“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母子情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可以把全班同学先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模拟面试”,可以由几位同学或老师扮演考官,并事先准备一些与招聘内容有关的问题。

  2.本单元的三项活动同样是作自我介绍,但是目的却不尽相同。活动一,目的是让新同学尽快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介绍要尽可能地全面,说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活动二,是学生为了承担某项工作而作的自我介绍,所以要重点突出,就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优势作集中阐述。活动三,是让学生在假设的场景中作自我推荐,趣味性、目的性强,重在在双方的对话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文明得体地应答。

  综合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和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鉴于本次活动是中学阶段的第一次,教师可以多一些监督和指导。

  4.无论进行哪一项活动,每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后都应留出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

  5.可先布置口语交际要求,只准打腹稿或列提纲,不得写成书面文稿;在完成口语交际练习的基础上,再布置写作练习。

  6.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写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务必强调要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7.建议在两周内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其中课内占4课时(2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作文及讲评)。

  三、活动评价

  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具体本情况,给出分数。

  1.口语交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参与意识;二、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从两点评价:一、语言表达是否通顺;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写出了个性。第二点可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新意既可以是对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对一句话、一个词语而言。

  3.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四、有关资料

  1.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练什么,怎么练呢?

  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语言还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训练的基础上还得练眼、练手。

  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

  练口,要从发音练起。要从小训练发音准确、清晰。发音含糊,拖泥带水,把词句中的某些音节“吃掉”之类的现象,必须纠正。要练读,大声地读。字读得对,句读清楚,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气神情,才算合格。要练说话,要求说话一字不苟,清楚完整。说稀里糊涂的话,说半截话,都应当纠正。“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之类的东西,应当避免。进一步要求说话爽朗流利,有条理。所答非所问,拖沓重复,漫无边际,语无伦次等等现象,都应当纠正。

  2.说话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准确、简明、流利、动听地说整段整篇的、连贯的话语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说话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收能力,活跃思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说话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口耳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具有自然性和浓郁的生活色彩。一般讲,说话中,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并常运用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来表情达意。进行说话教学,必须充分注意说话本身的本质特点。说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调受听;说话有实在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意思集中,前后一贯,不散漫,不离题;用词妥帖,语句完整,句式灵活,无语法错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说话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先想再说,敏于表达,不讲粗话。说话教学可以分为独白体说话教学和会话体说话教学。独白体说话教学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转述、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等教学方式;会话体说话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对话、讨论、辩论等。说话教学还可以与读文教学、写作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随机进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27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3

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教案09-0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理想》06-12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07-19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3-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08-0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05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03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