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17 16:55:38 晓怡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体会白发老者的鼓励和观众的支持对顶碗少年表演成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上节课的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转入本课的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

  1、如果你是顶碗少年,在表演结束后,需要你向观众做一段谢幕致辞,你觉得要说些什么?(可以小组讨论)(5—10分钟)

  (大意:感谢观众热心的支持、师傅的安慰和鼓励,伙伴们无怨无悔的协作)

  二、精读第2到6段。(体会侧面描写的方法和作用。33分钟)

  2、在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中,观众们、他的表演伙伴们都有哪些表现?描写他们表现的变化各有什么意义呢?(10分钟)

  (观众们由喝彩、惊羡到惊呆再到陶醉,几个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再到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后一片喧哗,有人大声的喊,好多人附和着喊,再到静得没有一丝儿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最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伙伴们以一位姑娘为代表,不慌不忙扫掉碎瓷片。

  观众的变化烘托出这场表演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因为连续失败,变得离成功远了,难度大了,也更加突出了顶碗少年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难能可贵。伙伴们的表现揭示了少年有勇气的来源。)

  3、在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白发老者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来表现他的作用的?(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10分钟)

  (老者的出现首先是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引出在老者的鼓励下,顶碗少年继续进行第三次表演;烘托顶碗少年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品质。描写了老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外貌抓住了体格、手里的道具,暗示了老人的身份和他上台的目的;神态和动作抓住了微笑,抚摩肩胛、轻轻摇撼,表现了老人的镇定和安详,稳定了少年不安的情绪,给予少年鼓励和安慰;板书划横线的内容。

  因为这样留下了悬念。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老者不管说什么,最终还是要靠顶碗少年自己鼓起勇气再表演。所以不写是为了不喧宾夺主。)

  4、除了观众、表演的伙伴、白发老者,文中还有一位无名英雄也一直默默甘当着配角,烘

  托了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是谁呢?(5分钟)

  (一叠12只的金边红花白瓷碗)

  5、我们把文中对顶碗少年的直接描写又称为正面描写,把文中其他烘托顶碗少年精神品质

  的人和物的描写称为间接描写或者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担当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为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写作中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能使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的形象生动感人。(5分钟)

  三、反馈(2分钟)

  学习了《顶碗少年》中的侧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有无需要加入或修改的侧面描写,并进行修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序号: 时间: 课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

  2、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3、积累有关语句。

  能力目标

  设计几种花的发言。

  情感目标

  培养谦虚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郭沫若的《山茶花》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媒体出示问题

  1、板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3、归纳出示问题。

  (1)文章出现的几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2)读了课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4、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读题

  (2)质疑问难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3)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读书情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体悟,合作探究

  相应出示媒体

  1、在上面的问题中自由选择一个或两个,反复读课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

  2、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3、分组汇报。

  4、积累语句,指导感情朗读。

  (1)“若按严格的`花时来说,她们……”

  (2)“白丁香正在半开……”

  (3)“一个小男孩飞跑过来……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4)“月儿行到中天……都有点不好意思。”

  5、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花的个性特点。

  6、自由选择,自己体会。

  7、合作学习,解决难题。

  8、交流句子。

  9、分角色朗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通读全文,了解特点

  媒体出示特点

  1、自由读全文,思考。

  这篇童话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3、自由读全文。

  4、交流。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特点。

  五、延伸拓展,积累运用

  1、如果马蹄莲、天堂鸟等花也加入这场讨论,他们会说什么?请设计它们的发言。

  2、阅读郭沫若的《山茶花》,为山茶花在花儿比美大会上写一份发言稿。

  3、交流花儿的发言。

  4、课外完成。

  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9

  一、设计思路

  1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新课标和大纲制定的有关六年级的各项要求,理解其中的每一项标准、尺度、重难点。

  2学习教材课后练习和理解作者的编排的意图,理解每一项知识因材施教使得复习有针对性。

  二教学目标

  1是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调查会,了解学生对考试的看法和态度,了解他们对复习有什么要求:分析学生的心理层次,给学生一些精神食粮,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期末复习中来。

  2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了解学生最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难题;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可以因材施教使得复习有针对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有满足感,能较好的受到复习的效果。

  三、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依据教材和卷子、对本班的`学生状况都做个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2、复习时间:我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安排语文基础知识的单项复习,第二阶段我安排阅读和习作的复习,第三阶段我安排的是单元综合和模拟综合的测试。第四阶段我安排的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3、复习方法:我采用的是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4、复习内容:我把所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基部分、阅读部分和习作部分、口语交际部分。

  四、复习的实施方法

  我采用的是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阶段:习作部分--反复修改 写好日记由于我平时对学生的日记、读中学写、课后习作都抓得很紧,指导及时,讲评反馈比较到位,所以我班学生习作的复习重点不是反复的写作文,而是把重点放在反复的修改上。

  1、组织修改一个方面:可以是作文中的重点段、可以是人物的一段对话、可以修改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欣赏日记:我让学生从四个一练习修改日记

  (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结合出示相应的习作篇目进行分析)

  3、日记交流:三至五个人进行日记交流,交流日记的方法是自己读、自己评、同学评、老师导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而且不乏味。 据学生的实际,我把前边的单项复习进行综合检测,以集中审题和单独审题的方式进行检测,可以是整体检测,主要是做一些综合练习,(接把自助餐搬进复习课的内容出示相应的题目进行审题并进行口头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同义词辨析

  2、语言、神态描写

  3、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

  语言、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朗读的表情与语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童话、寓言、神话的世界里,作者常常赋予动物、植物、甚至是其它事物以人的感情,勇敢的蚊子虽然打败了狮子,却死在了蜘蛛的网里,那个英雄的石像也因为骄傲而受到了小石块的不满,今天,我们将去一个花园里,看看花园的花儿们在晚上谈些什么?作者又通过花儿们的谈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朗读课文要求

  1、勾画词语

  2、一边朗读一边划出哪些写花的神态、语气的语句

  3、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园里花儿们在谈话的情景

  四、跳读全文,讨论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写了哪些花在交谈?

  3、这些花都是在春天开的吗?为什么作者能把它们写在一起?[明确]在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

  4、花儿们谈话的主题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谈呢?[明确]比美论贵,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

  5、列表比较各种花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6、每种花都在自已说自己美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五、朗读结尾四段

  1、小男孩为什么不采这些花,而要采二月兰呢?二月兰有什么特点?小男孩采花的目的是什么?小男孩为什么送二月兰给老师?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2、花儿们为什么沉默了,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有点不好意思?[明确]他们都在反思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自大虚荣感到害羞。

  3、如果他们不为自己感到害羞的话,补写两句话应该怎么写?

  六、总结

  1、作者写花儿们在月光下比美论贵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暴露了一引起人自我炫耀、骄傲自大的灵魂。对二月兰的默默奉献起反衬作用。

  2、作者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活动设计

  1、分角色朗读:《花的话》

  2、辩析近义词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以“我最喜爱的一种花”写一篇练笔,要求介绍出这种花的特点和你喜爱的原因。

  2、假如以公园里的一个池塘为环境,请确立一个中心,写一则池塘里的动植物们围绕一个主题谈话的情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2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⑷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⑸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

  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⑷ 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心情:悲凉

  到家与在故乡: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农村破产

  杨二嫂的变化农民生活痛苦

  中年闰土的变化。

  离故乡: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板书设计】

  闰土:{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运用树状结构图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通过品读重点词名、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和精神,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用“提要式”阅读方法提炼关键词,体会黄山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科书、学习卡片(一)(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去领略黄山奇松的风光。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丰子恺。

  2、交流课前预习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关注“罅、邛、髓、娉”等字的读音,体会“石罅生、言疏煮石髓、臆测、娉娉婷婷”的意思。学生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及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答,扫清文章的障碍。

  三、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借助中心句,理清文路。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色,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分)

  2、在书中画出写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中心句)

  3、给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个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板块解读,回顾导入。

  1、由板块主题“名山奇景”切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松》是名山奇景板块中的一篇文章,黄山便是名山,而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与黄山的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堪称是奇景。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的作家,黄山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家名篇,又选入名山奇景的板块中,教材编得多么恰如其分啊!

  2、用树状结构图,回顾梳理课文内容。(板书,构建结构树)

  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也清晰的显现出来,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独具匠心。

  二、指导运用提要式阅读策略,学习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

  1、巧妙引导,明确任务。

  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长文如何品读,丰子恺先生又是怎样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看看在研读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把握出作者都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首先,我们来关注第一个特色。

  2、自主学习,提炼方法

  (1)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

  1.默读描写黄山松第一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5分钟)

  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建议5分钟)

  4.全班交流。(预计13分钟)

  (2)学生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4)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苍翠、坚劲、窈窕、郁郁苍苍、娉娉婷婷等词语,体会黄山松长势葱郁的特点;结合“不可思议”一词,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山松顽强的精神品格。(相机引入图片、视频资源,进一步感受黄山松的顽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的基本策略:

  ①借助学习卡片汇报;

  ②追问提炼关键词的想法;

  ③透过这个词语体会到黄山松的特点;

  ④比较研究提炼哪些词最恰当;

  ⑤教师支援的引入等。

  3、总结方法,体会提要式阅读的方法及作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描写黄山松的特色的句子,然后提炼出最能突显其特色的关键词,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的品味,体会文字背后展现的黄山松的精神品质,从而感悟到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这就是提要式的阅读方法。提要式阅读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文章的脉络也会一目了然。

  三、尝试运用提要式的阅读策略,自由选择学习另外两个特色之一。

  1、出示学习指南二:

  学习指南二

  1.默读你最感兴趣的那个特色的相关段落。(建议2分钟)

  2.运用提要式阅读方法,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3分钟)

  3.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建议5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特色。

  3、完成学习卡片(二)。

  4、全班做简要地交流。

  交流重点: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能提炼出关键词“左右平伸、挺秀坚韧、不肯面壁、一心倾向阳光”,并结合这些关键词谈对第二个特色的感悟:抓住关键关键词“偎傍、铁铸一般、团结松、松”体会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并结合感悟与体会,总结提升出黄山松一心向阳和具有团结力的品格。(此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会运用提要式方法进行阅读,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做适当的占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就是丰子恺的笔下的黄山松,顽强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奇特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或许我们会从丰子恺先生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2、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描写黄山风光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4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在习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长的事,结合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励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有层次地写好一篇习作。同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整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2.结合“列提纲”例式,学会运用“列提纲”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并组织语言有序地表达。(重点)

  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将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文章更丰满,更生动。(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列表格:写出自己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请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1)我最擅长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戏当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

  2.小结:是啊,像这样擅长的事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拿手好戏”就是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学列提纲,做好铺垫

  1.过渡:老师听说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可是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呢?我想一定会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来想一想,说一说。

  (1)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你是怎样练成的呢?

  (3)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

  2.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并及时反馈。

  3.小结:是的,大家说得特别好,可是习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哟!怎么才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写得有序、有层次呢?我们不妨来列一列习作的提纲。(出示习作提纲)

  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点明拿手好戏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

  4.导问:通过这样的提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将习作中要写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这样才会有顺序。

  (2)还要将详写、略写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数。

  (3)这样就可以围绕中心来写习作了,这真是好办法。

  5.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习作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理顺清楚了,习作切不可急于动笔,要根据习作要求,思考习作中心,快速写下提纲,再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同时学会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会很棒的!请同学们来写一写自己的习作提纲,比一比谁写得好!

  6.讨论:谁的提纲更有操作性?为习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前列提纲的好处,并试着写好提纲,为写好一篇习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发现列提纲的好处,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学会了有序地表达。

  三、关注细节,润色好文

  1.过渡:写好了提纲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将习作写清楚,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一篇例文,请你来说一说,这篇习作例文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拿手好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炸排条可是个技术活,你可别以为很简单。我炸排条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几乎每隔三个星期,爷爷都会炸排条给我吃。刚出炉的排条外焦里嫩,特别美味!这让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爷爷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爷爷请教了炸排条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我要自己动手炸排条!

  首先准备材料。炸排条的材料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排条和油。排条分猪肉的和鸡肉的。我选了鸡肉排条,因为我想做出KFC的感觉。材料准备好后,我开工了。我戴上围裙,卷起袖子,神气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厨!

  首先往锅里倒入足够的油,这油要足够多,我还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锅中。然后开火,热油锅。我谨慎地把手靠近油锅,试试油温,等听见锅中的油“滋啦滋啦”地响时,我便急忙地用刚洗好的筷子夹住一根排条往油锅里放。“噼里啪啦”,锅里像燃放起来的爆竹,油花四溅。我闪躲不及,手上被溅起的热油烫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赶忙逃开,惊慌失措地向爷爷求助。没想到,爷爷不慌不忙的,拿起锅盖把锅子盖上,再把火关掉。油花溅不出来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当我想继续炸时,爷爷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说:“你看你,油之所以溅出来,都是因为你没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还是我来吧!”但是我并没有把筷子交给爷爷,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亲手炸排条。爷爷还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灰心,找来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条的空盘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备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按照刚才的步骤,又开始炸排条了。我重新开火,等油温差不多了,把生排条放进油锅。排条放进油锅的那一刻,我急忙转身跑开了。过了几秒我回到锅前,看了看,那根排条炸的颜色已经变黄了。我又等了一会儿,等排条的颜色变得金黄时,把它捞出锅。一个排条做成了,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炸了许多根排条。不一会儿所有排条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条精心摆盘,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餐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我让他们快尝尝,评价一下。他们尝了之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高兴极了!我自己也夹起一根排条,轻轻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太好吃了!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自己炸排条。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还会请我炸排条来招待呢!看到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的样子,我的心里得意极了!

  炸排条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学的时候没有放弃,才学会了这样的拿手好戏!所以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学生汇报。

  预设:(1)点明了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2)炸排条的过程重点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习作变得很生动。

  (3)写出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了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3.总结:是啊,借助提纲来写,写清楚了内容,通过描写动作与心情的变化,又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这样习作才能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结合例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是否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与发现,就是习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例文也给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试牛刀,修改成文

  1.学生自己写习作,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组内推荐优秀的习作,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

  5.誊写习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5

六年级下册语文乐园教案04-27

六年级语文下册《勇气》教案05-02

六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05-06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花教案03-02

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教案03-02

六年级语文下册故宫教案03-02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花》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