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05 10:06:01 六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孕育”“渗透”“衬托”

  3、能找出表达课文的中心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教学重难点:

  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孕育”“渗透”“衬托”。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春暖花开,校园里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今天,咱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广玉兰(齐读) 3.同学们见过广玉兰吗?你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4.作者笔下的广玉兰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呢?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渗透、概括、花蕊、婴儿、惹人喜爱、孕育、铁锈色、呈、旺盛

  开火车读,齐读,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2)理解部分生字词。

  3.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2)交流:

  ①作者是从花的颜色和质感、花开的形状、叶子三方面来写的。

  ②课文可以分为三段: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第一段。

  (2)思考、回答。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3)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生字

  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18、广玉兰

  幽香

  花色彩、质感

  形态

  叶子终年不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正是在这幽香的吸引下,每当作者散步时,他都要去观赏一下广玉兰,渐渐地,作者熟悉了它,然后向我们描绘了它的特点。

  精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2、理解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找两个词概括花的特点。

  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难怪作者感叹道

  3、理解第三自然段。

  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概括这一小段意思的重点词语。

  联系插图,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你从

  中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最后这一句在这一自然段中起了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背诵

  4、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

  叶片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看出?

  出示实物,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4、5节。

  精读第三段

  你想对广玉兰表达什么感情吗?

  齐读最后一句。

  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作业指导

  1、课文第三自然段写花的样子,是怎么写的?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3、练笔。

  4、点评、修改。

  板书设计

  广玉兰

  (生命力旺盛)

  气味幽香

  花瓣洁净高雅

  形态生生不息

  叶片终年不败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3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6、汇报交流: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六)、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课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

  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二)过年时

  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6

  第一单元乐趣

  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乐趣”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课外阅读。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就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到自然之乐。

  《养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二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三

  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教学反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可越俎代疱,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四

  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9

  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这是篇说理文章,之前也学过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有哪些?《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回忆一下,这类文章都有什么特点呢?——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板贴)

  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了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XX,一个是XX

  4、紧随观点,作者还写了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一人),你来读一读。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思考一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金钥匙”“铺路石”来体会问的重要性)说明“问“”是很——重要

  从哪里看出问很重要啊?

  ②你能告诉大家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问的重要?(比喻)

  说理文的语言也是很生动的。

  板书:生动

  5、作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谁再来读/。(男生一起来读好。)

  6、再读这句话你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来说说你的理解。(常常是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通常是这样,但也有不是的情况。也有例外。)

  说的真不错。这就是说理文语言的严谨之处。

  板书:严谨

  7、作者为什么要来说明问的重要呢?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不是。只是平时,我们经常埋头学习,大家平时说的也都是勤奋学习,刻苦学习,都不怎么说问)

  8、恩“问”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而“问”却常常是

  拿起书,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摆事实

  作者观点鲜明,那他又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事例,这两个人是谁?(板书:哥白尼沈括)你们了解他们吗?

  (聊聊“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啊。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真是个大学问家。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我听有些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板书:学问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观点一定要说清楚: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大家都同意吗?画箭头

  师:那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注意指导理解:哥白尼好问问题,坚持问,问得又多又奇怪,长大后还不断探求也是与不断质疑提问有关系的)

  师: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作者写了哥白尼小时候好问问题,坚持问(板书:好问问题)问题又多又奇怪,进而又与长大后的不懈探求也就是不断质疑提问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

  那沈括呢?(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你们同意吗?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我觉得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谁能把你的观点说清楚)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1、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2、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沈括满意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兴许)妈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沈括又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沈括的事例中,作者选择了他解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开得比较晚“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我们: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观察思考。。哥白尼和沈括一样,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学与问哪个更重要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段话中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师:对了。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和问是分不开的,在学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到新知识。说的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作者还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你看这个比喻同样说明了,学与问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他们同样重要,没有谁轻谁重。

  ②课文的结尾再次回到学与问,首尾呼应,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学与问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作者选择的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板书:事例典型),且论述严谨有说服力。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问题。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

  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要先提出问题,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你看,作者一步步递进,论证是很有层次的。

  (板书:论证有层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同学们,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老师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人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吗?

  (也可以的,只要我们可以————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

  (不管是谁,只要可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帮助就可以做老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我终于听懂什么时“能者”了。谢谢你。我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以后一定要谦虚一点,多向大家请教。

  好,现在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能者”?

  师:我最近不知是天冷还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头有点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问问原因。

  生(抢答):医生。

  师:前几天,很多去农林大世界秋游的孩子,看见那里的庄稼都不认识,你说他们该问谁呢?

  生(抢答):他应该去问庄上的农民伯伯。

  师:说得对,我也这么想。

  师:小红星期天做作业,遇到一个字不会写,她该请教谁?

  生:字典。

  师:还可以请教谁?

  生:家长,哥哥姐姐,邻居……

  师:如果家里科技条件好一点的话,还可以……

  生:互联网。

  师:说起互联网啊,我看到有的同学玩一些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学,我该请教谁呢?

  生:请教……请教这位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问,那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请教的经历呢?大家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姐姐。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老师的。

  师:我们说的都是学习方面的,有没有在书本学习之外的生活实践的例子的?

  师:没有吗?看来我们不能满足于整天读读书本知识,而要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多在生活中学习哦。

  四、拓展延伸,辨析,检查是否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师:同学们,老师备课时看到某语文论坛上一位老师建议《学与问》的课题改为《问的重要性》,说说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观点说说学与问的关系。

  (生围绕着学与问的道理说,起到巩固迁移的锻炼,回答略。)

  五、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摆出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把握豪猪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绅士?在你心目中绅士有哪些表现?(学生自由发言)

  2、多媒体展示豪猪图片,让学生观察、总结豪猪的外形特点。

  豪猪这种得天独厚的绅士为什么会有绝种之忧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探寻“森林中的绅士”——豪猪生存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

  茅盾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桐乡。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讨会。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你喜欢豪猪的哪些特点?读一读,画一画。

  例如:

  1、中间保持相当的距离。绅士相处还是模仿豪猪的“待人接物”的,即需要保持距离。

  2、它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三四里地。一连几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来爬去;……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3、绅士式的“镇静”。

  四、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1、豪猪的“绅士风度”有哪些表现?(结合整体把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

  归纳:从“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独自的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了它的“绅士风度”。豪猪的“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终保持距离。豪猪长得和蔼可亲,潇洒悠闲,“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豪猪的日常起居,“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从树上倒栽下来,也很从容。受到攻击时,仍不失“绅士风度”。豪猪的“无病呻吟是玩玩的”,是无目的的“安安逸逸”。

  2、“森林中的绅士”——豪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吗?作者为什么说这种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归纳:

  a、豪猪,代表了一种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

  b、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c、在生物进化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如果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一味地“逍遥自得,无所用心”,面对天敌只能消极地“挨打”,就必然影响其生存能力,即使没有大的地质变迁、天敌的攻击,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其自身器官机能的退化,避免不了灭绝的境地。从豪猪的特性延伸到人类,不也是同样的命运吗?因此,作者对豪猪“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是不满的。

  五、品味传神的语言。

  文中对豪猪的描写很传神,你能否找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教师举一例,学生独立寻找品味)

  例如:

  a、“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b、“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地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c、“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然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后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的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记,可谓从容镇定。)

  六、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豪猪的生活方式给你怎样的启示?(30左右)

  七、作业布置

  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重点写出它的可爱之处。(注重拟人手法的运用,字数在200字左右)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12-17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翅雀》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11-29

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的教案11-28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6

语文六年级复习教案下册10-12

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12-05

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