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1-09-13 16:19:32 五年级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嵌搽茸蹦藓蔽榛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光滑遮蔽榛子储藏缝隙橡树栗树扒开嵌着

  苔藓毛茸茸搽过油连蹦带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了什么?

  2、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观察课文中第二幅图,默读课文,想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层,第一层(2)概括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层(3)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第三层(4)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层内容。

  a、指名读。

  b、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c、“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理解第二层内容。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a、指名读。

  b、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的?

  c、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d、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联系吗?为什么?

  f、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已经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再写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第一层是概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而第二层则是具体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层介绍麋鹿外形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让读者认识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g、引导体会。

  ④理解第三层内容。

  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比其它鹿类长;二是它每胎仅产一仔)

  (2)学习第三段。

  ①指读课文。

  ②出示“传奇”,齐读。

  理解“传奇”:经历离奇,不同寻常。

  ③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3、配乐朗读二、三段。

  第三课时

  1、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2、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海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4)通过对课文二、三段的学习,我们对麋鹿已经全面充分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堂练习

  (1)祟课后第5题。

  (2)交流复述方法。

  ①结合插图,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形及生活习性。

  ②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

  ③要学习讲解员讲解的神情和语气。

  4、练习复述

  《麋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认识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反抗的必然性。

  2、学习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

  3、了解剧本的特点。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

  2、体会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播放光盘:斗兽场里奴隶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

  2、看了影片你们想说点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看看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4、简介背景,导入新课。(播放光盘)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的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自己的奴隶而不犯罪。在罗马城里有斗兽场,所谓“斗兽场”是一种专供奴隶角斗手或野兽角斗的特种竞技场。奴隶主让奴隶带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手”,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酷,角斗结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个人。

  二、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学生读课文,并回答。

  2、看看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3、认识剧本的特点。(剧本开头写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括号里的小字介绍剧情变化和人物的动作、情感、说话语气,最后写幕落即剧演完了,幕布落下来。)

  三、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1、学生自由回答。

  2、听听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播放光盘)

  (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罗马城里斗兽场上的一件事。奴隶主强迫斯巴达克在斗兽场上与狮子搏斗后,又与十个奴隶角斗,供奴隶主娱乐。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认识奴隶主的罪恶后,带领奴隶冲出角斗场,英勇起义,广大奴隶纷纷响应。时间是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地点是罗马城里,科里色姆斗兽场上。)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对于这样一个剧本,你们想做些什么?(分角色朗读)

  2、你们最想读剧本的那一部分?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对于不同角色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学生自由回答)

  4、听听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5、分小组练读。

  6、各小组比赛读。

  五、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斯巴达克为什么要带领奴隶们起义?

  1、学生自由回答。

  2、播放光盘。

  3、师总结。(通过斗兽场上发生的,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作业:

  用这节课学习剧本的方法《半截蜡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材说明

  本次综合可以看做是本主题单位学习后的一次总结汇报和综合实践活动。前面主题单元的教学中,第一课都有对本次活动的铺垫。如搜集了关于地球资源、鸟类生存状态、绿色工程、身边的环保小事等资料,积累了相关的词语,句段和表达方式。这次综合活动即可以组织成一堂环保主题的班队会和一次设计创办,环保宣传报的竞赛。

  教学目标

  1、开展系列环保活动,提高认识、增强实践能力。

  2、通过阅读及系列环保活动,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3、激发学生由环保意识转为参与环保的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开展系列环保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倾听家园的呼唤,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完成《综合活动》,开展有关环保的一系列活动。

  二、完成《综合活动》,提高认识。

  ㈠走进家园。

  1、展示交流:小小导游介绍自已知道的名山大川的优美景色和生态环境。并展示与大自然交朋友的图片,照片等资料。

  2、简要说明:小小博士介绍鸟儿的生活习性方面的趣闻和鸟儿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㈡倾听家园的呼唤。

  1、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空气、河流、绿树等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与污染。

  2、展示空气、水资源、森林资源、鸟类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

  ㈢身过的环保小事。

  1、引发讨论:说说该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动手保护我们的家园?

  2、以小组接力的形式,每人写一件我们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环保小事,然后全班交流。

  3、把全班学生写出的环保小事整理成环保行为规范,在教室内张贴。

  ㈣筹办环保宣传栏。

  1、讨论宣传栏标题。

  2、小组内合作讨论确定宣传栏的内容,汇集、资料、设计版式。

  3、学生汇集准备的资料,确定讨论后的版式方案。

  4、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设计。

  三、总结活动评价。

  对各组的环保宣传报张贴进行展示、评比。

  四、课外延伸。

  每人出一张环保宣传的手抄报。

  五、布置作业。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

  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

  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

  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lǎ) (喇叭)(喇嘛)

  叭(bā) (喇叭)

  鸥(āu) (海鸥)(鸥群)

  燥(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平,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愤怒

  愤怒燥怒挣扎着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

  2、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的内心。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奴隶英雄”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板书:斯巴达克)

  2、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学生回答后,板书:公元前73年)算算看,距离现在有多少年了?(有两千多年了。)课文中讲的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板书:罗马)

  二、知识介绍。

  1、两千多年以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的居民变为自己奴隶。

  2、斯巴达克是奴隶起义的。列宁称赞斯巴达克是“一次奴隶起义中一位最卓越的英雄”。

  3、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的剧本。剧本开头写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括号里的小字介绍剧情的变化和人物的动作、情感、说话语气。最后写“幕落”,就是剧演完了,幕布落下来。

  三、自学课文。

  1、指名读课后练习,明确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怎样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分为四个部分?(从开头至男说“斯巴达克”,是第一部分;从“这时司令官陪着贵妇人上场”至“这才好看”是第二部分;从“武官把一杆丢进栅栏里去”至“斯巴达克说‘弟兄们!动手!’”是第三部分;从“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至“幕落”是第四部分。)

  ★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交代了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第二部分,讲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又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并且都要拿着武器;第三部分,斯巴达克与奴隶们交谈,启发他们起来反抗;第四部分,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五、布置作业。

  按照课后练习的要求,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指导朗读剧本的方法: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布景和剧情发展的小字要读,表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的小字不要读,要在读对话中,把小字中提示的语气、神情读出来。如:男(悄声对女),读“男”说的话时,就要用悄悄的声音;奴隶甲(发抖),读“奴隶甲”说的话,就要读出他发抖的样子。

  2、请九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角色分别为:斯巴达克、男、女、司令官、贵妇人、奴隶甲、奴隶乙、奴隶丙、叙述者。小字由叙述者读。

  二、讨论斯巴达克举行起义的原因。

  1、指名读课后练习,明确要求。

  2、再请九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大家按照课后练习的要求,边读边想或边听边想。

  3、讨论:用剧本中的事例说明斯巴达克举行起义的原因。(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再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罗马贵族拿奴隶不当人,把奴隶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他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许多奴隶被打死,饿死。更残酷的是,贵族们还要奴隶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奴隶们不起来反抗,就没有活路了,所以斯巴达克领导奴隶举行起义。)

  三、简介斯巴达克起义的结果。

  斯巴达克的起义得到了奴隶们的热烈响应,很快组成了七万人的起义军,有力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最后由于武器不良,挡不住罗马军队的疯狂进攻,起义失败了。斯巴达克一直英勇地战斗到死。斯巴达克的光辉业绩永远被人们歌颂。

  四、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1、讨论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读贵族说的话,要表现出他们的凶暴残忍;读奴隶们说的话,要表现出他们由痛苦畏缩到觉悟反抗的变化过程;读斯巴达克对十个奴隶说的话,应亲切有力;最后奴隶们团结起来冲杀出去,要以兴奋、激昂的语调来读。朗读时,还要参考括号中的小字说明。)

  2、各自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迟到》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音,大多可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读准。一些生词也可利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在课前初步理解,个别弄不清含义的,可随着课文深入学习时,再加深认识。

  本文及本单元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不但要让大家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更要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实践。因此了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成长经历及她后来取得的成就,会更好地激励学生懂得每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时,除了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帮助,还要有个人主观的努力。基于以上目的,在学文前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林海音的作者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及创作成就等,针对资源有限的农村学校,教师可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教学内容分析:

  《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有尾声,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

  1.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一)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迟到

  很疼 很严,很严 很严

  深沉的爱

  自我问答: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经历,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本文中的父亲对作者认识和改正错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感悟出作者如何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这一中心,教师采用了直接插入重点部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使学生在对比的体验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要求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充分的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大胆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次读文、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同时还注意把“语文天地”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了课文的教学中。此外,北师大版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充分的运用了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唤醒了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西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教程: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板书:

  院子

  四合院里邻里关系密切

  院子 回忆四合院里的快乐、和睦、甜蜜

  离开四合院、怀念四合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难点分析:

  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抓住文章的线索,理顺脉络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父子亲情的故事及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解读课题。

  (一)由灯入题(出示课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带给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二)解读课题(出示课件)灯祭

  “祭”,祭奠。

  “灯祭”,用灯祭奠过世的人。(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灯祭情景。

  本文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作者是祭奠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要求: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小组合作,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出示课件)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

  全班交流并总结,梳理结构层次:根据时间来分,一部分为父亲在世的时候,一部分为父亲去世的时候。

  第一部分(1—8)父亲做的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第二部分(9—14)“我”给父亲送上了第一盏灯表达我的怀念。

  2、作者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幸福、快乐→思念、悲伤)

  (二)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灯祭”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灯祭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怀念。)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前后不同的心境,更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缅怀。

  第二课时

  一、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快乐的情感。

  本单元主题为“情思满怀”,以真情贯穿整个单元。我们就走进这盏灯,体会作者与父亲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

  (出示课件)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是一盏不寻常的灯。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那盏灯哪里不寻常?

  预设一:父亲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地年年做灯。

  (一)(出示课件)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父亲是怎样给我做灯的。

  作者对做灯的过程描写细致,详细具体,让人一目了然,我们好像真的跟着作者看到了那“不寻常”的灯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也正因为“我”年年看父亲给我做灯,所“我”才对做灯的过程熟记于心。

  (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的描写做灯的过程。

  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那灯是不寻常的”。

  预设二:提灯过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出示课件)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

  围绕以上段落学生自己勾画,标注,小组讨论:父亲在世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快乐,对我的爱。

  1、(出示课件)“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灯能做到我满意,肯定付出了劳动,每年都做,不厌其烦灯蕴含了父亲对女儿的伟大的爱。)

  2、(出示课件)“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就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引导学生理解提着父亲给“我”做的灯过年,心里多美啊!说明了一个小姑娘在父爱的呵护下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她在炫耀父亲做的灯,也在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更包含着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串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寻常”。)

  3、(出示课件)“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教师引导父亲见我吧油都快烧光了,还开心的开玩笑,说明父亲眼里都是对孩子的爱。)

  4、(出示课件)“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灿烂的光,亮丽之极。”(教师引导我之所以感到灯光如此美丽,是因为光中感受到的是父亲那浓浓的爱。)

  5、(出示课件)“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教师引导本句运用对比手法,更我们感受到了我的快乐源泉就是父亲。)

  6、充分展开以后,再齐读中心段

  教师小结:因为有了父亲,作者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灯,也可以使家得到光明,有了光明,生活就有了希望和盼头;有了父亲生活也会很快乐美满幸福。生活在艰苦,过年也能得到一盏灯,使年更加妖娆迷人。作者通过一盏灯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出示课件)

  二、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悲伤的情感

  因为享受惯了有父亲的幸福时光,没有父亲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

  (一)(出示课件)填空

  因为没有了父亲,以前的满院光明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往年的年有声有色,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我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我多么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

  (二)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的?

  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三)回归课题,给父亲送一盏灯,来祭奠自己的父亲,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三、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一)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二)文章线索

  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三)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强调母爱的力量,可事实上呀,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只翅膀一样,对我们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有时候,父爱真的是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

  (一)(出示课件)

  1、面对生活的艰辛,父子俩相依为命……

  2、如果说父爱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那应该还有对我们心甘情愿的纵容吧……

  3、如今我们已慢慢长大,那你是否依然记起依靠老爸肩膀的感觉?是否依然记起老爸背上的感觉?那种温暖的感觉,惬意的感觉……找到了吗?

  (二)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父爱深情呢?愿意把它讲给大家听听吗?

  (三)总结升华: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浓浓的父爱。现在我们应该感受得到,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洋溢在外,但却一样深厚宽广如海洋。如果说母爱是山涧的小溪,是那样的绵长而具体,那么父爱就一定是小溪所缠绕的那座高山,是那样的厚重而坚实。父爱是一本大书,年轻的儿女常常读不懂它,直到真正长大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之后,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挚的心。我相信,你们读懂自己的父亲,不会太晚!

  五、拓展延伸

  (一)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

  (二)仿照第二自然段“做灯”的过程的描写,你能把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写出来?比如包书皮、扎风筝、做柳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09-0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五年级语文《激光》教案05-08

小学五年级语文《院子》教案04-11

小学五年级语文《天窗》教案04-1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26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09-06

小学五年级语文养花教案08-3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汇编15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