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21 16:10:43 四年级 我要投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操场嫩红重叠空隙茎上瞧不起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曲(qū 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结实;坚固。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练填空: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②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植物。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脚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构想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课文的叙述顺序还不是很了解。教学中要以“教科书”为线索,按照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这个思路,结合有关词句理解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革命战争年代学习艰苦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课文情况,通过范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战争给解放区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今天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这个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个别字给予正音、分析字形。

  3、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三、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主要讲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提出要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为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激励我前进。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字7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井冈山特有的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从重点句段入手,理解“井冈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井冈山的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你了解井冈山吗?能给大家说说吗?(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阅读“信息窗”。

  4.练写“冈”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请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

  3.教师重点提示:

  峡:指导记忆字形读准字音,并与“夹”区分开来。

  碑:注意读准音,理解字意。

  醉:声母是平舌音,读准字音。

  4.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读通。

  5.指名分段接龙读课文,评议并正音。

  三、再读感知。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从读文中知道了什么。

  四、练习写字。

  抄写词语:

  如:井冈山革命白茫茫银蛇

  战旗挑粮英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是“英雄的山,美丽的山”?要求边读边画记重点句段。

  2.汇报,指导朗读理解。

  ①学生汇报。(重点段:第3、4、5自然段)

  ②相机理解重点词句。

  如:山势巍峨峰峦峻拔云雾弥蒙

  惊涛拍岸郁郁葱葱逶迤前行

  第3自然段中的几个比喻句。

  引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诗词)

  ③通过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读出气魄。

  3.练读第3、4自然段。

  4.赛读。

  5.质疑。

  如:为什么说“井冈山是英雄的山?”

  ①结合课文和所找的资料在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交流。

  6.想一想,试一试,第5自然段该怎样读。

  7.齐读第5自然段。

  三、积累背诵。

  1.读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好词好句。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如:英雄革命白茫茫

  战旗银蛇挑粮

  二、检查读背课文的情况。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2.鼓励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介绍一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片段练习)

  四、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借助旁批领会课文内容,感受鱼贩们的快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一、结合实际,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平常你们到鱼市场买鱼,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漂洋过海,去西雅图一个特殊的鱼市场走走,看看这个鱼市场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媲”字的声母。

  (2)学生反馈读课文情况。

  (3)同桌分段轮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2、根据旁批提示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同学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西雅图鱼市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里的人都很快乐)你从哪里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课文相应部分)

  (1)鱼贩们的快乐。

  ①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A、指导朗读,感受鱼贩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体会鱼贩的快乐心情。

  B、鱼贩们过着“和谐的生活”,还可以说过着()的生活。

  ②“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鱼贩们创造出了鱼市场中的奇迹。”

  A、说说鱼贩们是怎样把“苦日子过甜的”。

  B、“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你能说说他们会怎样创造性地工作吗?

  C、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鱼贩们对待生活、工作的快乐情感。

  (2)顾客的快乐。

  ①“这样的工作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是快乐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B、“心里似乎也会悟出点道理来”,悟出什么道理?

  ②指导朗读,感受顾客的快乐之情。

  3、品读课文,欣赏课文。

  教师:自己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特别欣赏哪些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交流。

  三、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难道生活中就只有鱼市场有快乐?想想,哪里还有快乐?

  补充:的快乐

  教师:同学们,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学习、生活,积极地享受学习、生活,那咱们处处都会拥有快乐。

  四、作业

  书写生字。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年轻的刘伯承,右眼严重受伤,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的疼痛接受了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成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的钢铁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龄 匪 诊 患 审 职 晕 邮 垫 勉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8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9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变幻多彩的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来源及其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的神奇、美丽和可爱。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深受启发。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①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③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联系课文内容探索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对气候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二、说教法、学法

  1.学生状况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地球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学生往往会被这种神秘感吸引住,学生对地球很感兴趣,学生对地球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真是遇到这样的文章却很少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在他们的概括中,抽象的本质特征增加不明显。特别是科普类文章理论性强,有的概念抽象难懂,学生不爱听。

  2.教学方法选择:今天在这里我要同大家一起探讨的就是新课改下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教学课型模式,我以《变幻多彩的地球》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请诸位老师批评指正。

  Ⅰ.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总共有七步:

  第一步:制定目标。

  第二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三步:声文结合,整体感知

  第四步:图文结合,渗透学法。

  第五步:质疑交流,点拨释疑。

  第六步:深入研讨,探究拓展。

  第七步:课后延伸,深化感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3.学习方法指导:

  (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本课教学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小学生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下面我就这七步的具体内容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制定目标。

  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精神的兴趣。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作者对地球和人类的思考,并启发自己的思考。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科学中的美,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任何一篇科普文,尤其是这样一篇有点难度的科普文,老师最难的就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导入文本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抓住对地球的好奇心及解说词的本身特点来设置情境导入。所以我就播放了地球向我们走来,既有画面又有声音,并有老师的激趣谈话,这样就在自然导入文本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又对激趣谈话在电脑画面中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

  3.声文结合,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所以在导入文本后就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通过回答课文写了地球哪几种颜色的衣服这个问题来梳理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4.图文结合,渗透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还仅仅停留在面上,还须进一步地去解读文本,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为此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在小组中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适时进行点拨释疑。同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讨论明确。

  5.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上一个环节深入到了文本的一些细节之处,但还略显散乱,对文本的精髓之处也未完善,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构建开放的课堂,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蓝色衣服的方法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找出衣服对气候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设计两道讨论题。

  问题一:找出有关于介绍地球其它颜色衣服指的是什么?这道问题的设置既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对地球有较深的了解。

  问题二:地球其它的衣服对气候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同时思考本文运用。这道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跳读关键段落,筛选信息,在了解地球知识的同时理解作者对地球与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深入研讨,探究拓展。让学生总的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并讲明喜欢它的原因,旨在唤起同学们对环保的认识。

  第七步:课后延伸,深化感情。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哪些是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

  3、谈环保小建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

  【教学难点】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检点、规劝别人,从而迁移到生活中。

  【教学课时】1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做法,同时学会在与他人意见分歧时,正确与人沟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重点)

  2、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卫士。(重点)

  3、学生克服劝说时的焦躁心理,以文明的举止、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重点)

  4、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检点、规劝别人,从而迁移到生活中。(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可是,只要大家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从电视上或网上了解到,我们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联系我们周围生活的环境,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前两天,老师在网上收集到许多资料,并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拍摄了一些图片。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图片资料。看完以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图片展示:同学们,能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与环境密不可分;太可怕了,没想到我们的环境居然这样糟糕)(板书: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影片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环保话题,并为下面的环节蓄势。】

  二、明确要求(板书:环境的重要性)

  1、读一读:理解口语交际内容及要求,学生自读教材,明确今天的口语交际内容。

  2、自读完成后小组内组长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明确具体话题,小组长要做好记录。

  3、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你的理解。

  4、交流内容: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三、初设情境,共同探讨

  1、说一说。

  a情境一: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b情境二: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让我们少用一次性筷子,出外就餐时尽量自备筷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a小组内交流。

  b每组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工厂里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里;人们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大气;人们的生活垃圾。)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板书:怎样保护环境)

  (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四、出示公约,激发情感

  1、出示《全球青少年环境公约》。

  教师口述:我们看得到众多生态保护区被破坏,野生动物日益灭绝;感受得到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却忘记了这一切可能就源于我们为满足生活需求对大自然的无度利用。大自然早已警钟长鸣。1998年《全球青少年环境公约》问世,它希望有志环保的青少年加盟其中。你们愿意加入吗?(板书:参与环保活动)

  (一)必须做到

  ①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②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或学校已进行了垃圾分类,你要积极参与对垃圾进行分类。

  ③不要浪费,你应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双面使用纸张,并且买你必需的东西,因为在你买不必要的商品时,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资源。最重要的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钱。

  ④积极使用可再利用物品。如:你应把你读过的课本或健康的书籍送给穷苦的孩子们;把自己完好的衣服送给弟弟或妹妹穿。

  ⑤如果你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你应提醒他(她),说服他(她)不要再这样做。

  ⑥爱护野生动植物。不要吃野生的动物或植物,并提醒他人也不要这样做。

  (二)尽力做到

  ①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你可以自带无毒害金属制造的餐具,来代替一次性餐具。

  ②你应让每滴水都变得有价值,也就是说,你应尽量多次地使用每一滴水。如:你可以用洗过手的水拖地板等。

  ③综合使用旧商品,变废为宝。

  ④阻止别人做破坏环境的事情。

  ⑤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公交车。

  五、全班汇报,点评鼓励

  保护环境小建议

  1、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写出保护环境的小建议;

  2、讨论: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

  3、分小组汇报十条小建议,师生共同评议;

  4、以小组为单位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课下张贴在学校或社区的布告栏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指导思想就是全员参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同时又增加挑战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六、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是你的,也是我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拉起我们的手,张开我们的口,检点自己,劝诫他人,共同捍卫我们的家园。(教师板书:做环保小卫士献计献策)

  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环境的重要性?怎样保护环境、参与环保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献计献策、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上,学生学会细心观察身边以及周围好行为和坏行为,首先我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使学生在心中确立目标;第二个环节中师生共同的评点归纳,在小组活动时,在学生展示后,包括最后我与学生间的对话,我一直力求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肯定,随时总结。

  不足之处:本堂课上,对于劝说者应持有的态度、劝说的方法技巧,以及说话时的举止等知识点的讲授的不到位。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 远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1、观潮 潮来时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潮过后 近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2.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心,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

  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3)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2.练一练,学运用。

  ①读《后羿射日》,下面的答案正确的是:

  A.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愿意牺牲自己,为人民群众着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C.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②读了《精卫填海》我明白了:

  A.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坚地奋斗到底。

  B.精卫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海是一定可以填平的。

  C.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填不平大海的。

  3.我拓展,我积累。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课下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组交流,代表讲故事,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神话故事,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花圃、花卉、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第一组是用“花”扩词识字,第二组是认识花的名字识字。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课件出示9个生字: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7)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8)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9)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2.练一练,学运用。

  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花的词语还有很多。

  杜鹃山茶芍药荷花凤仙花莲花蝴蝶兰天竺葵虞美人迎春花睡莲鸡冠花槐花桂花马蹄莲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成语读正确。

  (3)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些成语的时候,我知道了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还有的成语包含着故事。

  2.练一练,学运用。

  (1)将下面的成语和对应的人物连线

  腾云驾雾诸葛亮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过海的八仙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孙悟空

  (2)给成语编故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带枪不入

  3.我拓展,我积累。

  类似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说几个: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囊萤映雪——车胤

  负荆请罪——廉颇

  百步穿杨——养由基

  入木三分——王羲之

  破釜沉舟——项羽

  总结:希望同学们课下多阅读书籍,积累成语,并运能用成语,对人物外貌、性格、特征等进行概括。

  (二)句子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里出现的句子是神话故事里的句子,句子描写的情景非常的神奇。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要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2.读一读,学运用。

  (1)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夸父追日》

  (2)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

  3.我拓展,我积累

  我还知道其他一些神话故事,它们描写的故事都非常神奇。如:《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女娲造人》《后羿射箭》《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八仙过海》……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3.理解重点词语。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远远地看见,半透明的云母石屏风后面,烛光中,孤独的影子深且长;银河渐渐收敛了光芒,报晓的星星也将沉没.嫦娥应当正在后悔独自偷吃了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不死灵药,天天都在在碧海与青天之间思念以前与后羿在一起的日子。

  5.介绍创作背景: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6.赏析:

  《嫦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成就很高。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运用“深”、“渐落”、“沉”、”应悔“、”夜夜“几个词语,让读诗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感伤的美,感受到了嫦娥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以及作者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爱情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的观点。

  7.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延伸阅读。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句子“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掌握这种写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4

  《群英降马》这篇课文节选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课文中对马的描写非常生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传神。课文中通过对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的议论烘托了小红马的神骏,通过对韩宝驹降马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与郭靖降马时那淡淡的一笔描写相对比,从而反衬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神勇。这段内容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从内容到写作方法,对学生都有启发。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篇关于马的课文和两首关于马的诗,对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马的诗、马的歌、马的成语、马的精神在学生头脑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语言与以往课文有所不同,所以在理解上仍有一定的难度。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都要我们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其理解掌握。

  基于对课标的把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议论的语言描写感知小红马的神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读中体会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由于这是一部小说,所以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抓住重点,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突破难点。

  1、课一开始,我通过一段视频加上我的解说,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接着通过读题目来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来感知小红马的桀骜不驯、奔跑迅速、机灵之极等特点。让学生读出自己对小红马的理解。通过反复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来培养同学们对小红马神骏特点的理解。弄清正面描写的特点。

  3、通过对众牧人对马的议论的研读,从中明白小红马的来历,从而加深对马的认识,了解侧面描写的妙处。

  整节课我采用了评书的语言特点来设计引导语,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及朗读方法的不同。

  但由于当时有一些老师在听课,加上自身素质有限,我的设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课上我没有进行评书式的范读,并且口头语太多,加上学生不够放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都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力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04-0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5

语文四年级的上册教案03-22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8-26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3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5-12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