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3-07 19:26:09 三年级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谈话导入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3、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小朋友画画,他们分别画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画这些?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与大家交流。

  3、读完后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四、拓展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五、作业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评价标准):

  (作品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乡村里的大花园》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乡村大花园的美丽景象。1~3小节主要写动物们的颜色、情态,突出乡村大花园的新鲜漂亮;第小节主要写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现乡村大花园的健康、漂亮;第5小节主要写大花园的动植物都很自由自在。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其中学习两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语段、词句的品读中感受大花园的新鲜漂亮,健康美丽,自由自在的特点。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习了《东方之珠》,去繁华的都市香港参观了一番,又走近田野认识了小露珠这位可爱的朋友,今天让我们深入走进乡村大花园,看一看那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课题《乡村里的大花园》。二、整体感知

  1.想进入大花园一饱眼福吗?咱们得先和生字生词打好关系,它们都是大花园的小卫士呀!请大家自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根据课后注音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出示生字。

  指名读

  则、怎,读音有什么共同点?平舌音,齐读似、睡,读音有什么共同点?翘舌音,齐读“似”在课文中读sh,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什么意思呢?谁能给两个读音分别组词?s似乎、相似、好似sh似的,记住在这个词中读sh,其余读s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是谁?结,你知道它有几个读音吗?分别组词。ji打结、中国结、结绳ji开花结果、结实。

  3.仔细观察10个生字,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它们的字形?“圆”中间“员”表示读音,“醒”右边的“星”也表示读音“结”:条状物打成的疙瘩,也表示这个动作,与“绳”有关,所以是绞丝旁。

  4.“睡”这个字最难写了,同学们想知道“睡”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睡”是“目”加“垂”,表示眼皮下垂、落下,就是打盹休息,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好记了,我们睡觉时眼皮下垂就是“睡”。

  光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会写才行,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左宽右窄横画很多,仔细观察哪一横最长(右边第二横),哪一横次之(第三横),哪两横差不多短(第一、第四)?仔细观察左边四横的距离,右边四横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等距。好,看老师,举起小手一起写。然后在习字册上自己描一个写一个,注意。投影展示,师生共评。

  三、文本研读

  有了这些生字词小卫士的带领,咱们一起去公园看看吧!

  (一)体会新鲜漂亮指名分别读1、2、3小节

  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花园,用前三小节中的词语回答。(新鲜漂亮)

  2.哪些食物让你感受新鲜漂亮?(蜂子、蝴蝶、蜻蜓、蚂蚱)你能讲具体一点吗?什么样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让你感觉新鲜漂亮?白的、黄的、金粉的蝴蝶绿的蚂蚱、金的蜻蜓嗡嗡飞着的蜂子,胖圆圆的,小毛球似的哦,白、黄、金粉、绿说的都是颜色,颜色漂亮新鲜。

  3.看到这样的蜂子,你想干什么?摸一摸,为什么?胖圆圆的,毛球似的,多可爱呀!你能读出蜂子的可爱吗?指名读。

  4.大花园里有这么多种小动物,五颜六色的怪不得作者说,你来说:“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对了,这就是1段中心句。

  5.刚才小朋友“明晃晃”这个词没有读准确,谁来帮帮他?指名读。huǎng,什么叫明晃晃呢?光彩闪烁。齐读2遍这个词,齐读这句话,读出新鲜漂亮。

  (二)感受健康漂亮

  大花园里除了有五颜六色的小动物,还有什么呢?咱们一起读一读第4小节。

  1.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太阳。什么样的太阳?

  光芒四射、亮、特大特高。

  2.从哪些词句看出太阳很亮?

  亮得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亮得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这说明阳光到处都是,这就是“光芒四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去。

  3.这样的大花园又是怎样的一个大花园呢?你能用4小节的词回答吗?(健康美丽)

  4.出示。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是凡”是什么意思?凡是,只要是。作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想象一下阳光很亮,周围一切都是亮亮的,动物们五颜六色明晃晃的,拍一拍大树都发出干脆的响声,一切都很敞亮。如果是阴雨天感觉如何?湿漉漉、阴沉沉、粘糊糊、灰蒙蒙蜂子、蝴蝶、蜻蜓、蚂蚱等小动物会出来活动吗?拍一拍大树会发出干脆的声响吗?对比一下阳光四射的大花园,这样的花园有活力、生命力,生机勃勃?怪不得作者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齐读),这就是这一小节的中心句。小节,读出健康美丽。

  (三)品味自由自在

  乡村里的大花园有五颜六色的动物,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稀奇呀,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默读第5小节。

  1.作者在这一小节中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花园呢?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自由,对自由自在。

  2.划出“自由”所在的句子,“都是自由的”,这就是这一小节的中心句。

  3.大花园里的什么事物很自由?

  花、虫子、鸟。找出相关语句。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这里把花和虫子当成什么来写?

  人花睡醒了,是被人叫醒的嘛?不是,花自然开放,就像人睡觉睡到自然醒;想想我们经常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被亲人叫醒,或者被外面的噪音吵醒,相比之下,花儿是自由的。

  鸟飞上天,是很自然的事情,想飞就飞,虫子叫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无需别人同意,想叫就叫,一切都神气活现的,这就是活。

  4.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自由的?

  蝴蝶。哪里看出来的?“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飞来了一堆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他们从谁家来,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随意”,太阳光芒四射,哪里都能被他照到,连他都真不知道蝴蝶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你说蝴蝶多自由自在啊!

  5.鸟、虫、蝴蝶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你羡慕他们吗?谁想当一回自由自在的鸟、虫、蝴蝶?出示句子,指名读出自由自在。

  6.小动物们本来就能自己活动,获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不算难。除了小动物们,还有什么事物很自由?

  植物。

  哪里看出来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谎花”是说黄瓜只开花不结果。黄瓜不结瓜,种它做什么?但是它就是这么牛,不愿意结就不结。

  玉米能长到天上去嘛?

  不可能,这是夸张。

  有没有人运用先进的科技去控制他们的生长?

  没有。

  这些句子中都有一个词语是“愿意”,什么叫愿意?

  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做某事。植物有思想吗?

  没有,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成了有思想的生命了,他们都能随心所愿,多么自由啊!谁想当随心所愿的倭瓜、黄瓜、玉米?指名读出自由自在。

  7.这样的大花园,你喜欢吗?作者也喜欢,为什么?因为自由,齐读第5小节,感受大花园的自由自在。

  四、主题探究

  1.文章最后说“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又高又远的天空跟大花园有什么关系呢?想一想,大花园里的自由的鸟儿、蝴蝶可能会飞到哪儿去?随心所愿的玉米可能会长到哪儿去?天上。

  2.你羡慕他们吗,你想像他们一样吗?羡慕,想。作者也是,蓝悠悠的天空又高又远,那是自由的王国。作者和我们一样羡慕大花园里的动植物们,和我们一样向往天空和自由。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乡村大花园,感受了它的新鲜、漂亮、健康、自由,并和作者一样对自由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词语抄三遍。

  2.背诵课文第五小节。

  3.向你的家人介绍乡村里的大花园,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大花园的新鲜、漂亮、健康、自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读书和积累的方法。培养积累能力。

  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3.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4.掌握书写提示中字形的特点,并书写漂亮。

  5.积累古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2.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积累的方法。

  2.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一组句子)

  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得”字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用的是形容动作的程度。

  c.仿照写一写。

  2.(出示第二组句子)

  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a.小组交流发现。

  b.全班汇报。

  前半句句尾的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就是用接龙的形式写句子。

  c.自己尝试说一说。

  d.小组合作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汉字)

  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

  4.学生字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采莲曲》学生边欣赏图片教师边诵读。

  2.说一说,古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a.小组交流。

  b.汇报

  3.生诵读古诗。

  4.尝试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因为提前让学生做了预习,这节课的教学进展比较顺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说得非常精彩,背诵古诗环节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四、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六、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七、作业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方法

  1、想象,以读代讲。

  2、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说名称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山村的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他们在上学路上的青皮核桃、酸枣等等,老师相信大家在课下也充分读了书,了解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扮演山村的孩子们,带领老师这个城里人一起去看看在你们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分享你们的乐趣,行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把答案用直线画在书上。

  你们一共描述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这几个季节的上学路上你们分别都做了些什么?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

  过渡:你们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真让老师向望啊!快带老师去看看吧!我们先去看看春天吧!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春夏秋冬的顺序有学生来定。

  1、第一段:春天

  (1)请大家轻声读第一段,说说春天在上学路上有哪些乐趣?

  板书:春天

  理解: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板书:看 野花

  (2)提问:走一路,能看到一路野花,说明花怎么样?

  预设:说明花多。

  提问:都有哪些花啊?

  预设:蒲公英、二月兰 (课件演示蒲公英和二月兰的图片)

  对比: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

  蒲公英是黄的.,二月兰是紫的。

  这样写突出了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紫色,花可真多啊!

  (3)过渡:我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师:想想你有没有“弄得满身香”的时候?

  预答:有,喷香水的时候……

  (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满身香的感觉)

  师:那在这儿香味从哪来啊?

  预答:从花中来,花散发出来香味熏的满身香。

  (4)师:闭上眼睛想象你就走在布满鲜花的上学路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那种感觉该有多好啊!

  设想如果你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发挥想象,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上学时开心、高兴的心情)

  把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练习读课文。

  2、第二段:夏天

  (1)春天花多,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赶快去看看,默读课文,带老师看看夏天上学路上你们有哪些快乐?

  板书:夏天

  生:夏天上学,走一路,趟一路溪水。

  板书:趟 溪水

  (2)师:什么叫“趟”啊?请大家站起来示范一下。

  (3)夏天很热,老师每天坐车上班都汗流浃背的,还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们却能趟着溪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又好玩,又凉爽。

  (4)师:请学生个别读,读出高兴的感觉,其他同学评价,能不能感受到他内心快乐的心情?(2~3个人)

  师:同学们感受到他快乐的心情了吗?谁能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你快乐的心情,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段:秋天

  (1)师:春天走一路,看满眼野花,夏天走一路,听泉水叮咚,那么秋天怎么样?请你们快带我看看你们秋天上学的路吧!秋天上学的路有趣吗?

  板书:秋天

  生:有趣,能吃野果。

  板书:吃 野果

  (2)吃野果怎么有趣了?

  预设:因为我们剥核桃会把手指弄得像黑炭条一样。

  师:为什么剥核桃手指就变黑了?

  预设:因为剥的多了。

  师:看来你们在上学这一路一直在剥核桃吃,那你们知不知道剥皮的过程中会流水,这水流在手上就会变黑,洗也洗不掉?那你们为什么还非要吃呢?

  预设:因为核桃太好吃了!

  师:这核桃可真好吃啊!老师都馋了!除了青皮核桃,我们还能摘酸枣吃。快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摘酸枣的?

  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

  提问:为什么哪棵树上的红,我们就摘哪棵?

  预设:因为红的好吃。

  提问:那青的怎么办?就扔了是吗?

  预设:等它红了再吃,“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师: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山里的孩子,特别了解大自然!而且你们有这么多选择余地,证明你们山里的枣树真(多)啊!

  4、 第四段:冬天

  (1)师:山村的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上学,春天看一路野花,真香!老师跟你们夏天一起上学,趟一路溪水,真爽!秋天我们吃一路野果,真好吃!那冬天呢?花谢了,叶枯了,野果也没了。那冬天上学路还有趣吗?

  (学生互相读,交流想法)

  板书:冬天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冬天上学可以滑着冰去,很好玩。

  板书:来 滑冰

  师:你们是为什么可以滑冰?

  预设: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

  师:看来,在你们眼里小溪成了长长的大滑梯。那我们是怎样滑的?

  预设: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师: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吗?

  预设:躺着划,两个人一人站一人蹲,拉着滑……

  师:你们滑冰的方式可真多啊!看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让老师体会到滑冰的方式特别多?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还有哪很有趣?

  预设: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师:为什么“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预设:两边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好像坐在汽车上一样;闭上眼睛看不见景物,听见耳畔嗖嗖的风声,感到速度特别快,就像坐飞机。

  (2)师:山里的孩子们,你们滑冰真有趣啊!为什么你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同桌讨论)

  (因为路上的景色太迷人了,同学们太开心了,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时光就过去,好像一眨眼学校就到了,有些恋恋不舍。愿意在这么有意思的上学路上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

  四、总结写法,进行仿写

  1、过渡:山里的孩子们,你们带着老师走过了春夏秋冬的上学路,这一路走下来,老师觉得你们的上学路真有趣呀!就像一首(歌)一样!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首歌,看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课文的每自然段的首句,让学生找出特点。预设:句式相同。

  师:那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语句又有什么关系?

  都是先概括说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地来写。这种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这句话叫概括句。

  2、这四个概括句是按照春夏秋冬山村中的不同特点来写的,那么,谁能够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我们身边春夏秋冬的上学路?

  出示:春天上学,走一路,( )。

  四、总结拓展

  山区的孩子们,跟你们走过春夏秋冬这一路,老师真开心呀!感谢你们细致又耐心地带领和讲解,你们真是最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 看 野花

  夏天 趟 溪水

  秋天 吃 野果

  冬天 来 滑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ABC

  2.能区别指定的四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ABC

  3.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4.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ABC,

  5.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AB

  教学重点:

  1.“溪、教、互、免”的字形。

  2.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生字“溪”的书写和记忆;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上学路上都做什么?有哪些开心的事情?

  板书课题:上学一路歌

  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小作者上学一路上都做了什么?“一路歌”唱的是什么歌呢?……)

  二、检查读书学习生字新词。(22分钟)

  (一)检查读书,随机学习生字(完成教学目标1)

  1.读课文,初步感知。

  2.结合预习本,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随机指导。

  (1)字形记忆:溪。

  儿歌记忆:三点水,爪字头,一扭一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海里流。

  (2)确定偏旁。

  “互”查一横。

  “免”是刀字头。

  “或”是“戈”字旁。

  (3)引导学生归类学习。

  熟字加偏旁的字。

  弟——梯孝——教骨——滑

  亡——忙更——便才——闭

  熟字去偏旁的字:惑——或兔——免

  熟字换偏旁的字:到——室

  教师:检查自己的预习,对错误及时改正。

  3.练习:(完成教学目标2)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梯( )或( )免( )闭( )

  第( )惑( )兔( )才( )

  便( )教( )室( )滑( )

  更( )孝( )到( )骨( )

  (2)选择字义。

  滑:A光溜,不粗涩。B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C狡诈,不诚实。

  光滑( )滑头( )滑梯( )

  (二)学习词语(完成教学目标3)

  1.理解重点词语。

  黑碳条:看图理解

  以免:为了避免,害怕发生某事的意思

  “蒲公英、二月兰”看图理解

  2.象声词:叮咚叮咚嗒嗒嗒你能说几个象声词吗?

  嗒嗒嗒( )( )( )

  叮咚叮咚( )( )( )

  (三)考考你

  听写词语:溪水教室滑梯或者帮忙方便关闭互相以免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意。(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4)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同桌说一说。

  2.汇报交流。

  3.整篇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书质疑。(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5)

  1.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问题,梳理问题。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说说题目中的`“歌”是什么意思吗?(唱歌,欢歌)

  引出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

  五、分层作业:(1分钟)

  a、B、C: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学会生字并听写;完成课后2题。

  a、B进行二次预习: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ABC)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ABC)

  3.知道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写作顺序写的。(ABC)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体会心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多么愉快呢?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做批注)

  二、品味语言,集体交流:(目标1、2)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是多么愉快呢?

  1.第一小节。

  (1)引发学生想象: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花?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图片,视觉感受花的种类多、颜色多,嗅觉感受花香味浓。帮助体会春暖花开、花多(种类、颜色)花香。

  (3)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谁能把春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谁还从不同的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那么愉快呢?

  (1)你们蹚过水吗?说一说你们蹚水时的心情怎么样?带着你的感受读。

  (2)再读:除了溪水的叮咚叮咚声,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歌声、笑声”)

  (3)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我们来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湿鞋印,这是为什么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节:看谁能把夏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3.第三节。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多么愉快?

  出示①: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成了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到自己亲手砸的核桃心情怎么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②: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2)学生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

  (3)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节;谁能把秋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4.引导学习课文第四节。

  还有谁从不同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的欢乐?

  (1)重点提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滑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想象:坐在这样一个长长的大滑梯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

  (3)同学们是怎样滑冰的?读一读。如果去掉“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好不好?为什么?

  (4)出示: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这一段描写了孩子们的什么?把描写动作的词语画出来。有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

  (5)再读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处理:“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读书,联系上文解决。

  ②看看这句话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省去了什么?把它补充完整,试着用陈述句或者感叹句来说一说。为什么大伙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可引导:玩滑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6)指导朗读:把你刚才感受到的读出来!

  5.教师:同样,你们在上学路上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这一问题第一课时导入已经作为谈话内容,所以此处省略掉)

  (1)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2)是呀,上学路上的快乐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孩子们上学一路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欢乐,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目标3)

  三、小结、分层作业。

  1.小结。

  2. 分层作业。

  a、B、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a、B: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背诵;

  a:动手写一写你的《上学一路歌》(一个片段即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课文后大家知不知道,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4、理解词义: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困难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主意。

  骤然:突然。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第一段。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英子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英子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英子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英子怎样了?

  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英子上了中学,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板书设计: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游戏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能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只要抓住两次掌声出现的时间、英子的神态及心理,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就抓住了本文的主干。另外在讲课时要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有观察了解大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释疑探究。

  1.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夏 暗 躲 藏 喳 案 就 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演读。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四、讨论。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2.“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天到晚我都在心里猜”是什么意思?我心里猜出了些什么?

  五、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为什么

  为什么 不知道

  弄明白 想知道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新字、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教育、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河的图片):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条小河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呀?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投入大海的怀抱,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宽阔。听,哗哗流淌的小河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你们想不想和这快活的小河一起去旅行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1、在这三个朋友中小河最先遇到的是谁?指名读对话。思考小河与大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平。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看图加深理解:泉水从险峻的.山峰上奔流而下一路上磕磕碰碰,一会碰到了山石,一会又撞到了树根,历经了磨难的泉水却不叫苦就这样日夜不停的向前流淌。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呢?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过渡:在大山的心中,一路奔流,历经磨难的泉水是勇敢的,那么,在泉水的心中谁比自己更勇敢呢?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1、(出示课文插图)瞧,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手拉着手,多开心那!我想此时你们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激动和高兴,谁能带这高兴的心情读最后一段那?

  质疑:读到这我有些不表白了:课文开头部分说了小河是快活的,结尾处也说了小河是快活的。这两个时期的小河哪个才是真正的快活呢,为什么?

  师:有了朋友就可以互相鼓励,有了朋友就不会寂寞,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勇敢的战胜困难,其实,这就是合作的快乐!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合作的快乐。板书:合作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3、通往大海的旅途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们三个小伙伴在前进的旅途中有可能遇到更高的山峰、更庞大的岩石、更险峻的峭壁。他们又会如何的面对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区别指定的4组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像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区别指定的4组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的过程,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区别形近字的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

  二、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大家评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连带的词语读一读。(困)

  2、根据生字构字特点两个人一组识记,然后汇报。

  3、对于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范写)

  四、练习写字

  1、认真观察整个字,记住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书写,一气呵成。

  2、写后对照范字检查不足,写每一个字都要有进步。

  3、教师行间巡视,重点辅导。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生词

  板书设计 :

  上学一路歌

  溪 滑 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像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就是山区的孩子,那么谁愿意说一说在你上学的路上都能看到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1、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别的地方的山区小朋友们一年四季在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2、默读思考:每个季节各有什么乐趣?

  看提示,口头填空。

  春天上学,走一路,( )。

  夏天上学,走一路,( )。

  秋天上学,走一路,( )。

  冬天上学,走一路,( )。

  二、精读课文

  1、你对那所山区的小学生在哪个季节上学的情景感兴趣,介绍给同学听,并说说你感兴趣的理由。(困)

  介绍春天

  a朗读描写春天上学情景的句子,并标画好词佳句。

  b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c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像。

  d指名朗读,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介绍每个季节的方法大致相同,仅对重点问题做些提示。

  介绍夏天

  a边读边想像:溪水、丁冬丁冬的水声、湿鞋印。

  想像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b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介绍秋天

  a边读边想像:砸核桃、摘酸枣。黑手指、红酸枣。

  b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介绍冬天

  a指导朗读:读“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时,突出“变成了”,表现出惊奇;突出“长长的大滑梯”表现出多么神奇、有趣。

  b边读边想像,再通过读把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c思考:同学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说说你的相法。

  2、分季节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季节上学路上的景色,你就读那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你能用自己的口吻向城市小学生介绍一下你在一年四季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山区孩子一年四季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并通过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五、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 野花

  夏天 溪水

  秋天 野果

  冬天 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 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3-3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2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自信》教案05-06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4-29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2-04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2-26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02-24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