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牲畜林》教案分析

时间:2017-10-19 15:07:44 高一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牲畜林》教案分析

  导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在桥边》,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一语文《牲畜林》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体会平实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递进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小说结构的“延迟法”特点。

  2、了解作者是如何减少小说主题的沉重性的。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亲历过战争,但我们从新闻报道、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里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我们学过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桥边的老人》,《在桥边》,这些作品,让你对战争有怎样的感受?(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2、简介作者:

  卡尔维诺(1923—1985)出生于古巴,在意大利长大,十几岁就拿起笔开始写寓言、诗歌和戏剧。舞台和电影院是他最初的家园。有一天,他给朋友斯卡法里的信中说:“我转而写小说了。"从那天开始,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下了《蜂巢小径》《树上的男爵》《困难的爱》《阿当,一个下午》《马科尔瓦多》《寒冬夜行人》《隐形的城市》《帕洛马先生》《守门人和其他》等,成为意大利当代最富特色的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幻想小说和神话寓言,想象力极丰富,令人惊讶。1988年英国韦伯列德文学奖得主罗什第说:“当意大利爆炸,当英国焚烧,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在身边。”这是对卡尔维诺至高无上的赞誉。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一九八五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集体无意识,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因此,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能够在许多优秀作品里得到验证。

  (二)阅读过作品后,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 “德国鬼子”“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

  (三)如此沉重的主题,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使之轻松化的?

  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朱阿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解构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英雄!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3、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同时正是由于朱阿拙劣的射击技术,使得他不得不随德国兵进入牲畜林,这样林中的牲畜得以一一轮番上场,以及看到德国兵在牲畜林中的表演,朱阿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延迟了小说的进展。

  4、除了通过文学形象“减少沉重”之外,作者还运用语言化解战争的沉重。语言的轻松幽默也减少了生活中战争的残酷。

  朱阿是个劣等射手,可是鸡比德国兵小多了,鸡都打到了,为什么一枪都没有打中德国兵?

  这应该说是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朱阿终于开枪了,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将德国兵的愚蠢丑态表现无遗。(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了一直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让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5、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四)《牲畜林》的结构

  1、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总共6次“延迟”。明确: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2、为什么让林子里出现那么多动物?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3、多次的“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可我们在阅读这些重复的情节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重复之感?

  1、笔法的多变;2、详略得当;3、细节的生动。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节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这样安排的妙处)。

  (五)总结

  1、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还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主要表现出对胜利的乐观思想。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2、思考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这些动物未尝不是意大利人民的象征,动物的活蹦乱跳写出了意大利人民对待战争的乐观精神。

  主题: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六、课外拓展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格罗津斯卡

  “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问题:这篇小说延迟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五次。让评论家得以充分表演。

【高一语文《牲畜林》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2.高一《相信未来》教案分析

3.高一《定风波》教案分析

4.《我的四季》高一语文上册教案分析

5.高一四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

6.高一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7.牲畜解释及造句

8.语文课题跳水教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