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时间:2022-11-10 17:57:18 高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1篇)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 斟酌 词藻锱铢必较 蕴藉付梓尺牍 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最好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3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 ,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 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 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二、互动

  1、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下面是从一些报刊中摘下来的句子,请同学们找一找里面的错别字。 ①聆听时代的蛩音(某报“社会周刊”一篇文章的标题)

  ②采用先进的“快思逻辑”系统,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规则的脉膊,也准确无误。(广告)

  ③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人赶紧接过又马上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穴民》)

  ④我们登上了……的主峰,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图片说明)

  ⑤ 以我之薄力是图劳的,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这小园的消失。(《永久的挽歌》)

  ⑥本刊的发行量在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始终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启事》)

  ⑦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某月刊文章)

  2、下面是一个网友发的帖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偶刚到米国,举目无亲,5646,经常555~~~~~,无意中在网上遇见一只大虾,是个帅气的gg,他是一论坛斑竹,很有才气,风流周党,酱紫,偶这只菜鸟很快和他成了好朋友。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这些现象?

  4、导致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5、怎样消灭错别字?

  三、课堂小结

  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

  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许多国家在维护民族语言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

  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

  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9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

  滥用→套板反应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0

  教学重点

  学习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语言文字,不只是单纯语言的问题,“……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语言与人(人类)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这说明语言文字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认识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板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朱先生却独发新见,反其义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们主要从评价鉴赏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掌握评价鉴赏的要领,学习朱光潜先生的鉴赏方法。下面打开课本。

  二、课文研习(22分钟)

  1、研读文章的1—2段。

  问: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分析。

  明确:郭沫若改的二句台词。作者的议论,一个改得好,一个改得不好。

  问:在说明修改效果时,作者还联想了哪些作品?

  明确:改得好,他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问: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们也不妨对他这两段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误?

  ⑴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⑵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讽刺的意味。”这“讽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而这一点郭沫若实已注意到:“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朱先生是语言大家,也“智者千虑”,会有“一失”,说明用好语言的确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和鉴赏是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根据上面我们的做法,不妨来总结一下: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2、如果第1—2段是从“句式上的选用”方面来评价鉴赏的,那么课文第3—4段呢?

  问:作者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段——简笔与繁笔

  作者的议论,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问: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2、读文第5—6段。

  问:举了什么例子?作了怎样的评价?

  推敲的故事——练字。

  小团月诗——字的联想意义。

  问:这些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完成板书:

  咬文嚼字

  1、独立思考

  2、实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选用,文字详略,字词推敲,联想想像

  4、充足储备

  三、课堂训练(18分钟)

  1、“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大家来评一评。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后,教师可以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还是“敲”字好,它绾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2、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请分析《菊花台》歌词,看黑体字的句子好在哪里?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提示:实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拟借代;联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课后作业

  继续进行“咬文嚼字”的课外活动,自找美妙的生命体验。

  设计自评:

  这堂课将传统的“教课文”,改为“用课文教”,体现了“课文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读、研、总、习、拓,层次清晰。教学中突出了能力培养,即从课文中得方法,在运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与前一堂课的语基训练(字形、字义、词语)和作文素材(作者简介、材料开发)结合起来,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 刻苦自厉 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04-2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04-08

《咬文嚼字》教案03-07

高一语文《咬文嚼字》教案03-01

咬文嚼字03-26

咬文嚼字03-26

咬文嚼字语文生字词整理12-18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模板08-17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精选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