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典故

时间:2021-05-22 17:20:29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实用】成语典故(精选18篇)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精选1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成语典故(精选18篇)

  成语典故 篇1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 篇2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成语典故 篇3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

  成语典故 篇4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语典故 篇5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成语典故 篇6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成语典故 篇7

  三国时的曹操是当时的一代枭雄。他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三十余年,才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进爵为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严重的头疼病,且经常发作。他头疼病发作的时候,头痛得像要裂开来一样。虽经宫中太医无数次诊疗,但毫不见效。后来他把名医华佗请来诊治,华佗认为曹操的病灶在大脑,需打开脑壳,取出病灶,才能治愈。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竟下令将华佗杀死。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疼病无人能医,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临终之前,他把曹洪、司马懿等召到病床前,嘱咐将长子曹丕立为继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来,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她们,并嘱咐她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勤习女红,学会做丝鞋的本领,以便将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可以卖了自给自足,维持起码的生计。”

  诸侍妾都泪流满面,哭着答应。

  曹操又留下遗言,把众多侍妾全部迁往铜雀台居住,让她们每天在台中设祭。他又怕自己死后有人盗掘他的坟墓,吩咐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处疑塚。曹操一一嘱咐完毕,长叹一声,气绝而死。

  后来,“分香卖履”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临死前对妻儿的留恋、关爱。

  成语典故 篇8

  典出《南史·江淹传》:江淹,字文通。“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字文通,他在南朝时历仕宋、齐、梁三个朝代,曾担任侍中、光禄大夫等高官。他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江淹少年时,家里很穷,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靠上山砍柴来供养母亲。但他读书十分刻苦,二十岁时便学有所成,踏上仕途,担任宋孝武帝刘骏第十一子刘子真的授业老师。孝武帝死后,刘宋王朝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湘东王刘彧获得了胜利。刘子真被杀,江淹便转投到建平王刘景素门下。

  江淹二十多岁时便才华横溢,文名卓著,写下了《恨赋》、《别赋》等不朽名篇,很得建平王刘景素的器重。但他少年气盛,恃才傲物,引起同僚的妒忌,被诬陷入狱。

  江淹在狱中抱着一股不平之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诣建平王上书》,为自己申辩,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刘景素,立即将江淹释放。

  由于江淹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下笔如有神助,于是有人传说,江淹在二十一岁那年,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一个名叫郭璞的仙人,郭璞送给他一支五彩笔。从此,江淹的诗、文、赋便越写越好,每每提起笔来,文思有似潮涌,写出的文章也更加文采焕发。

  公元479年,刘宋王朝的大臣萧道成灭宋称帝,建立齐朝。萧道成深知江淹的文才,任命江淹为东武令,齐朝的许多重要文书,多由江淹执笔,显示了其不凡的写作功力。

  后来,“江淹梦笔”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文才卓著,笔力不凡。

  成语典故 篇9

  唐朝宣宗时,年轻书生卢渥到京城参加考试后,带着一个仆人外出游玩。他俩偶然经过后宫外面的一条小河时,卢渥突然发现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红叶,叶上隐隐有字,顿时发生了兴趣,马上让仆人把那片红叶捞了上来。

  仆人把红叶交给卢渥,卢渥一看,红叶上题着一首五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读完诗,心中暗想:

  “这红叶一定是宫中一位很有才气的宫女题诗后顺水漂出来的。这些年纪轻轻的宫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栈,把红叶珍藏在衣箱里。不久,发榜了,卢握渥高中进士,随即被派到范阳去做地方官。

  过了一段时间,唐宣宗看到后宫宫女太多,决定放出一部分宫女嫁人。卢渥也获准到长安挑选一个宫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赶到长安,挑选了一个文静而秀丽的宫女回到范阳。他虽然很喜欢她,但又不免想到那个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

  回到范阳后的当天,卢渥就和那宫女成了亲。洞房花烛之夜,卢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红叶,想对妻子讲述红叶上的诗以极当时捞到红叶时的情况。不料他妻子一见到红叶,万分惊异,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一听,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说:

  “你就是那个题诗的宫女,真是太巧了!”

  “当时我偶然在红叶上题了首诗,放在河中,没有想到被郎君捡到,还一直珍藏着,这真是太巧了!”

  “这是我们的缘分呀!”卢渥说。

  两人四目相对,无比激动兴奋。第二天,卢渥的亲友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有人让卢渥妻子当场题诗一首验看笔迹,结果笔迹一模一样。

  后来,“红叶题诗”这一典故,用来描写情思、闺怨,也用来描写良缘巧合。

  成语典故 篇10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政事混乱。陈后主不务政事,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姿色绝佳,世间罕有。徐德言知道陈王朝不会长久,社会动乱不可避免,也深为妻子的命运担忧,于是对妻子说:

  “以你的美貌,国亡后你一定会被权贵之家占有,我们夫妻情分难以保留。如果我们之间情缘未了,就应该有机会相见,见面时须有一信物。”

  于是,徐德言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夫妇各执一半,约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将破镜拿到都市去卖,只要一方看到破镜,就设法寻找。

  果然,陈被隋灭后,徐德言夫妇离散,其妻被越公杨素征入府巾,宠爱有加。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仆人高价出卖破镜。德言将仆人领至他的住处,讲述缘由,将自己所藏半面破镜合于一处,并在上面题诗一首。

  仆人将镜拿回,陈氏见诗后伤心不已,悲泣不食。杨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于是召来德言,将陈氏归还给他,夫妻二人终于团圆,返回江南,共度余生。

  后来,“乐昌破镜”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夫妻离散或分离后又团圆。

  成语典故 篇11

  帝尧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年,中原连遭水灾,帝尧为此而感到忧心如焚。他感到自己无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士。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师尹寿请教,请尹寿举荐贤人。

  尹寿向帝尧举荐了许由等人,于是,帝尧派人四处去寻找他们,可过了好长时间,却一个也没有找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帝尧终于打听到许由隐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带着玉玺来到箕山找到许由,对他说:“我们大王听说你的贤名,我拿来帝王的玉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请你不要推辞。”

  许由听了,长长叹了口气说:“一个人立下了志向,就会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饿了,就上山采些果子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河水喝。我这样悠然自得,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修身养性,真是其乐无穷。哪里想求得什么官职呢?现在你们大王竟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怎么会接受呢?”

  使者听了,知道许由这样的隐士是决不肯接受禅让的,就回人向帝尧禀告。帝尧听了,也只得算了,以后再另择贤人禅让。

  而许由等使者走后,独自翻过后山,不觉来到山下的颍水边上,自言自语地说:“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这股浊气,听这种浊话,我的两耳,不免污浊了。不如用这清水来洗它一洗吧!”

  于是,许由走近水边,俯身用清水来灌洗两耳。

  后来,“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心性旷达于名利之外。

  成语典故 篇12

  汉武帝与宠妃丽娟一起赏花。

  花园中,蔷薇花蓓蕾初绽,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乎是在羞涩、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汉武帝说。

  丽娟问汉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难道能比美人的笑还要好看吗?"汉武帝说:“花的笑容、当然胜过美人的笑容。”

  丽娟听了,开玩笑地说:“那么,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钱来买的吗?”

  “当然可以。”汉武帝轻松地答道。

  丽娟听了汉武帝的话,立即让侍者取来黄金一百斤,作为买笑的钱,让汉武帝高兴了一天。

  后来,“一笑千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买笑追欢。

  成语典故 篇13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成语典故 篇14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成语典故 篇15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

  成语典故 篇16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成语典故 篇17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成语典故 篇18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实用】成语典故(精选18篇)】相关文章:

1.精选成语典故

2.【实用】成语典故作文三篇

3.【实用】成语典故作文3篇

4.精选成语典故作文7篇

5.【精选】成语典故作文四篇

6.精选成语典故作文6篇

7.精选成语典故作文8篇

8.【精选】成语典故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