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言必信的合理之处

时间:2021-03-26 16:15:42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言必信的合理之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路过蒲邑时,恰好碰上公叔氏占据蒲邑而背叛卫国,孔子一行于是遭到拦截。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长得高高大大,威武勇猛,他是拿出自己的五辆私家车来随从孔子的。身陷困厄的境地,公良孺挺身而出,放言“宁斗而死”,跟蒲人恶战起来;子路、冉求等“有勇力”的弟子当然不会傻看着,必定也投入了战斗。蒲人这下慌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去卫国,可以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双方还做了盟约。然后,蒲人放孔子师徒从东门离开。可刚走出蒲邑不远,孔子就让驾车的弟子转往卫国的方向;弟子子贡疑惑地问:“盟约难道也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胁迫下做的盟约,神明是不认可的。”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是否可以攻打蒲邑,孔子说可以呀,并讲了一番可攻的理由;卫灵公称善,但结果还是没有去伐蒲平叛。

  拜孔人士可能会怀疑这段记述的真实性:堂堂孔子违背信约,这怎么可能呢?孔子再三讲“言忠信”,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小车缺少了安置横木的輗和軏,是不可以的。所以,说孔子背信违约,若不是蓄意妄诬,至少也是以讹传讹。

  诚然,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确有些误记讹传的内容,其中甚至不无“小说家言”的笔法。不过,怀疑乃至否定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总须有确凿的证据,不然就难以令人信服。再说,如此记述也绝无厚诬的“故意”,因为对于孔子,司马迁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就像记录孔子承认自己“似丧家之狗”一样,这则对蒲人背信违约的故事,司马迁并不觉得对于孔子形象会有丝毫的损害。

  认定孔子绝不会“背信”的人士,似乎“忽略”了先师的一则教导——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如今人们一般都正面理解“言必信,行必果”,以为这就是“说话算数,言出必行”,是值得称赞的好品格。但孔子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说话必定信守承诺,做事必定坚决办到,这是“硁硁然小人哉”——浅薄小人的表现。孔子这话也是对子贡说的。子贡虽然做生意很精明,但在蒲地遭遇困厄时,他还只有二十来岁,师从孔子的时间不长,政治上还不大成熟,所以有“盟可负邪”的疑问。生姜毕竟是老的辣。孔子在蒲人胁迫下立盟约,这是一种政治策略,夫子可没有把它真当回事,死板地拿“言必信”来束缚自己。想想这确实也没有什么不对。打个比方说,你被坏人打劫了,为免再遭不测,你对坏人发誓绝不报警,可一旦脱险,你就直奔警局,难道能怪罪你“言而无信”?当然不能。孔子在这件事上“背信违约”,确实是无可指责。

  自称“私淑”于孔门后学的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所谓“大人者”,是指有身份地位的人,或有显赫声名的人,或如孟子所说的“天之将降大任”的那种人,即做大事、成大气候的人。“大人者”既然跟“硁硁然小人”迥然而异,那么,与“言必信,行必果”截然相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合乎逻辑的了。至于“惟义所在”,有把“义”释为“道义”的,其实,义者宜也,在这里解为“宜”更确切一些。孟子的意思很明白:说话不一定要守信,行事不一定要坚决兑现,只取决是否合宜而已。因此,什么“一诺千金”,什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大人者”显然就不怎么适用了。

【言必信的合理之处】相关文章:

言必信,行必果作文03-15

言必信就应行必果作文05-21

精彩之处09-20

言必信行必果演讲稿03-26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的名言警句03-30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谁知道?03-14

谁知道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03-21

命运的公正之处10-25

言必信行必果中流击楫的典故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