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儒家”为何叫做“儒家”

时间:2021-08-15 10:59:48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儒家”为何叫做“儒家”

  导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其中中国的'正宗思想——儒家思想的名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首先提出“儒”为“濡润”说的是东汉儒学大师郑玄。其注《礼记·儒行》中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这里先说“‘儒’之言‘优’也,‘柔’也”,又说“‘儒’者,‘濡’也”,二说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

  先看“‘儒’者,‘濡’也”一说。历代采用、赞同此说的不乏其人。南朝梁代儒家学者皇侃在为《论语·雍也》“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作疏时说:“‘儒’者,‘濡’也。夫习学事文则濡润身中,故谓久习者为儒也。”这里首先重申了“‘儒’者,‘濡’也”,继而阐述其道理,这就说明:“儒”之所以得名于“濡”,是因为“濡润”,即“习学事文”而受到滋润、润泽,“故谓久习者为‘儒’也”。唐代的经学大师孔颖达在为《礼记·儒行》作疏时说:“案郑《目录》云:‘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下面就是“’儒‘之言……”。郑玄的话,全靠孔颖达的引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北宋经学家邢昺在为《论语·雍也》“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作疏时说:“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这里说明“儒”的得名是因为“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秦纪二》“召集鲁儒生七十人”作注时说:“‘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这也是重申郑玄的观点。清代经学大师段玉裁在为《说文·人部》“儒,柔也”作注、孙诒让在为《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正义时,都引用了郑玄的话。

  其次,从字音来说,“儒、濡”二字不仅现在同音,古代也同音,古今语音完全相同。所以,现代学者郭沫若在为《管子·宙合》“涅儒”集校时引清代洪頤煊云:“‘儒’、‘濡’古字通用。”

  第三,从字形来看,“儒、濡”二字都以“需”为声符,它们又与“需”有什么关系呢?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而”下说:“即今所用‘濡湿’字。”近人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二十二“需”下说:“此‘濡’之初文。”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以“需”为“濡”的本字,训为斋戒沐浴之义。

  第四,从儒者的品德来看,温和润泽如玉。《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n,同“珉”,像玉的石头)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第五,从儒者的行为来看,谦恭礼让。

  儒者谦恭礼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优柔,这也就是郑玄所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的缘由。这样看来,郑玄先说“‘儒’之言‘优’也,‘柔’也”,又说“‘儒’者,‘濡’也”,二说是统一的,一点也不矛盾。所以,孔颖达进一步阐述其理由:“案下文云儒有‘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搏猛引重,不程(逞)勇力,此皆刚猛得为儒者。但《儒行》不同,或以逊让为儒,或以刚为儒,其与人交接常能优柔,故以‘儒’表名。”

【“儒家”为何叫做“儒家”】相关文章:

儒家经典句子12-21

儒家的经典警句04-09

浅谈儒家德育04-10

儒家的养生观06-21

儒家经书的成语解释01-04

《论语》、《诗经》的经典儒家语录08-20

儒家经典三礼01-17

儒家名言警句大全04-03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