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探讨唐刘两姓的溯源

时间:2021-02-27 09:21:15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探讨唐刘两姓的溯源

  唐、刘二姓是两个古老的姓氏。两姓同根同源,都是唐尧后裔,皆出唐县。

  唐姓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慕容翊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下简称《姓典》)载: “唐,唐氏,亦曰伊祁,出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唐县古为中山国辖地,中古为唐侯国,治所即今唐县长古城村。伊祁是唐尧原姓。

  唐尧之父帝喾,高辛氏,都城孤邑。《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 1986年出版,以下简称《地名辞典》)载:“孤邑,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北”(即今唐县城东北10里的北高昌村)。唐尧之母庆都,孕十有四月生尧 于丹陵(即今唐县与顺平县交界处的尧山,又名伊祁山)的尧母洞。唐尧名放勋,姓伊祁,婴幼时随母居于尧山(今唐县城东北20里的南固城村北),后又随母庆 都成长于庆都山(原名黑龙江,灵源山,后因庆都长居而改名庆都山、都山)。尧山、庆都山两山南北相望,距10里,尧长大后常在尧山一带活动,思念母亲时登 上尧山南望庆都山,因而留下了史籍上多处记述的“北登尧山,南望都山”千古佳句;西汉时这里置县,也依此佳句为名“望都”(即今河北省望都县)。

  据清光绪《唐县志》载:“放勋十五岁被其兄帝挚封为唐侯,治所就在今唐县城南八里的长古城 村。长古城,尧之封国城也。”唐县中古时为唐侯国,不但有史籍记载,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唐侯国碑”为证。

  舜继帝后,复封尧子丹朱为唐侯,治所依旧。

  经千余年繁衍,唐尧后裔人口渐成规模。约公元前1050年,周成王灭唐(国),唐尧后裔子民 迁往各地(详情参阅《姓典》)。为怀念唐尧,思念唐国,不忘祖宗,迁往各地唐国子民以国为姓沿袭至今。这就是唐姓的起源和来历,也是唐姓源于唐县的历史依 据。唐尧是唐姓始祖无疑矣。

  刘姓

  刘姓始祖亦是唐尧。《姓典》载:“刘,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国),其地在今定州唐县是 也。”

  放勋15岁被其兄帝挚封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绩不佳 ,而唐侯放勋有盛德,诸侯归之。挚亦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唐县长古城),将帝位让给其弟放勋,史称“禅让”。是年放勋20岁。

  放勋践帝后称唐尧,号陶唐氏,先封兄挚为唐侯,国都迁至阳邑(即今唐县东北20里的.南固城 村,因地处尧山之南故名阳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有明确标识),至今遗址犹存,为县级文保单位。《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按1935年版缩印本)释阳条 载:“阳,地名,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即今唐县东北。”

  尧帝在阳邑执帝位十余年后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也是从古阳邑正南5里的浊鹿山西迁的 (引自河北社科院地方历史编写组1998年出版的《河北古代历史编年》)。浊鹿山在今县城东北10里的北高昌村西,为一小山丘,山顶有近二亩的小平原,旧 有龙坡寺。

  尧在帝位七十年,没把大位传给嫡子丹朱,而传给布衣贤者重华,开创了选贤继位之先河。

  重华继帝位后,称虞舜,号有虞氏,先将帝尧故都阳邑改称唐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复封 尧子丹朱为唐侯。为避免丹朱干扰,迁都至上虞(即今浙江省上虞县)。《中华大字典》释虞条载:“虞,上虞,地名,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县北 有百官桥,又称百官镇。”

  禹继帝位,史称夏禹,复将国都迁回尧之故都唐邑(即今唐县南固城村)。《中华大字典》释唐条 载:“唐,地名,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置唐县,属冀州中山国,即今直隶唐县治。”今唐县的南固城村,中古为唐尧、夏禹两帝都城无疑矣。

【探讨唐刘两姓的溯源】相关文章:

唐姓的起源与家谱01-17

古代妇女造“姓”寻“女”溯源09-19

刘姓村落的故事的散文04-30

溯源作文05-23

追本溯源的近义词03-30

典故溯源:下里巴人04-17

《唐雎不辱使命》两课时的教案03-19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译文及鉴赏12-16

探本溯源的造句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