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时间:2023-10-31 10:46: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第一次听到匠人的说法,是因为齐白石,因为这个精力异常的家伙以前是个木匠。后来工匠精神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老罗开始,成为创业者的标配。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这句至少表达了工匠精神不是个坏习惯,工匠精神只是一个专注的较劲的家伙的工作习惯。

  李约瑟在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时候就是感慨,中国人对于具体技术和技法的专研不可谓不深刻,加工一个木器活,做个瓷器,烧个宣德炉,攒个珠子,都是活到了家,可总是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从而导致后续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压根没咱们啥事。其实对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答就是,咱们脑子太变通,对于匠人的尊重和信任严重的不够,社会对匠人群体的边缘化带来了对于技术群益的边缘化,没有技术群体的话语权,技术革命根本无从谈起啦。

  分析匠人精神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坚持,二是改进。1 无法坚持,比如作为一个炸油条的,炸一段时间很吃香,于是就面临后续问题了,第一持续每天早起很辛苦,第二这样的的辛苦对应的报酬是否合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要从第二点上,在我们传统的社会里定价和收益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奋斗,但例如卖炭翁的悲哀也常常可见。一个缺少安全感的市场,一个无理蛮横与民夺利的政府,是摧毁一份事业坚持下去的核心障碍。 2 无法改进,还是炸油条的哥们,他炸的不错,卖的不赖,慢慢的往往就是失去的进一步炸的更好的动力,也缺少研发新产品,比如炸煎饺,炸油饼的动力。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可以探讨,第一缺少合理的经营思维,这是天生个人智力水平,无法衡量。第二点是关键,缺少正当的自由竞争,如果是有效的开放市场,张三家油条卖的好,买的人多,赚了大钱,李四同样是炸油条的必然坐不住了,这就交替着逼迫两家持续竞争,客观上带来了技术进步。

  现在说起匠人精神,我又是乐观又是悲观。

  一方面,从需求侧看,我是乐观的。消费升级对于好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了,价廉不在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了,物美才是最重要的。精益求精的最好产品,在信息传递成本严重下降的今天,一定会有人买单。只要产品能做到凤毛麟角,其品质定价的能力会无限的扩展,因此匠人精神的投入产出其实是异常划算的,特别是市场上实际真正好的产品并没有那么多,还有的是机会。

  一方面,从供给侧看,事实上的匠人精神是需要落实到一个个匠人身上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钻不容易,成为一个匠人不是磨嘴皮子,试问身边的朋友几个人能做到呢?都想着发财当老板,干了几天手头的活就觉得自己可以开公司,稍有点成绩,就想着规模化。开两家分店的时候,内心就瞄着上市去,真实的骨子里的技能又有多少斤两呢?当然这一切都是现阶段的国情,一方面每个人都有非常想要创富的心态,急切的满足欲望必然带来相当大的投机心理。一方面市场的不完善,机会的动荡和变迁也确实限制了一个人持续专注,隔壁老王都发财了,你还在家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你的冷板凳?这个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承受。我觉得先别提匠人精神那么高的要求,先从专业化开始就是最重要的了。比如,烧烤的时候用真的羊肉串,口味先不着急。比如,老罗的锤子可以先踏实的解决一些电池发热的问题。比如,便利店的小妹能不能去台湾培训一下,多一些温柔和笑容。专业化从热爱自己的平凡的岗位并获得合理地报酬开始,专业化甚至都还需要好几代人努力呢。

  今天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拍的很好,只字不谈所谓的匠人情怀,说的是师徒传承,技艺传承,传统传承,说的是对于平凡工作还依然有一些人带着一份执着。问问自己,平凡人,你热爱你的工作么?你要一直干下去么?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10-31

最新《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09-06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8篇)08-14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20篇)08-09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09-20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通用19篇)04-24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通用24篇)08-10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09-20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精选24篇)08-08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300字(通用15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