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1-08-06 13:49: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3篇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范文由语文迷小编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3篇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2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刚才居然全场爆满。

  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看到国产电影开始出现这里题材、看到那么多人愿意看这类题材,说明我们在进步,进步总是好的。哦,对了!全片儿最提气的一句台词是“我绷会儿!”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戏剧电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默默画圈圈分类,是一出戏还是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自己找到了答案。嗯,还非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是这出戏。107分钟时长的电影里,主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场景,看上去很混杂但又不是会议室的学校仓库,室内杂乱堆砌着消防用品、体育器材、饮水机和电风扇,当然还有一张正好可以坐下12个人的会议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在传统戏剧式样的结构原则下,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被线性地延展开来,好像播放器进度条上的时间刻度,又好像一个钟表面上的12个时点,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剧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是一位因离家出走儿子而隐忍心伤的出租车司机,在最后一个人的solo里,声泪俱下地飙了全场最亮的戏。尤其是最后将额头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后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让人心疼的孩子气任性,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完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结局,但这其中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们——儿子出走老婆离家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真爱的房地产老板,蒙冤入狱的纹身男,儿子要补考的医生老爸,校园外小卖部老板,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让儿子当民工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想考政法大学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个“有罪”亦或是一千个“无罪”,都不是简单的态度表决,而是每个人各自幸与不幸的表达和呈现。

  简单直接的前情概要,被丰富饱满的意味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好想贪心地将其一片一片剥离下来,展开捋直铺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纸,又重新被捡起来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深感一种无力的恐惧。如果真相就是那张纸,重新铺展开的时候,我们还能在杂乱的线条中一眼看穿吗?也许陪审辩论的意义并不是还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怀疑。那纸团重新被捡起,就是一个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经因为我们的冲动而被蹂躏遗弃的纸团中,也许就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合理。

  不论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可惜世间太多的合理都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个人都借着内心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12人陪审团成员的辩论,这个时候又好像是一次团体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暴露着自己的内心,又直陈别人的问题,在观察和被观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变化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当然,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对“有罪”和“无罪”的态度表决。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团体治疗,每个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治疗,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盘重新归位。在全票举手通过达成一致结果之后,虽然片末那段12名陪审团成员各自走向新起点的画面,看上去特别有新时代“五讲四美三热爱”MTV宣传片的范儿,但还是应该鼓掌致敬,因为新生总是值得欣喜。

  台词讲事,动作演人,每一个陪审员或讲或演,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时空得以淋漓展现。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气就明显的双下巴,实在让人着也很生气,完全就是在演戏的感觉,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个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动作上,缺乏身为陪审团团长的格局和气度,略弱;打哈哈的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地哈哈干笑,也很让人莫名,大概是因为世间老好人都是如此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绝不负责”的原则,用“笑”这一百试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无可指摘,要么赔笑,要么不语,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也算是人生常备防御锦囊吧。

  3号陪审员,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车司机,韩童生老师的精彩表演简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交织着和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在可恨之余尤显可怜,在可怜之余又稍嫌无赖,他的每一次爆发都是亮点,尤其是最后一段自述直接闪瞎。于是,在昨天的观影过程中,两次断片都直愣愣地瞎在这儿了。想着也觉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胶片放映的时候,看到过胶片被烧断在银幕上开出一朵花来的神奇图案。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启动,银幕上播放进度条以40倍速快进着。我们没法掌握人生的进度,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放映故障出现之后,全场观众也上演了一番现场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戏谑叫嚷着要票价打折的,默默不语开始掏手机的,带头鼓掌安慰观众的……人生百态在银幕上,在舞台上,在剧场里,更是在你我身边。那些被演出来的精彩,都不及此时此刻身边的每个现场。

  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的港片大佬范儿略显兀自,也许就是为贫富差距而设的吧,虽然伴着肢体冲突的争执提出“仇富”这一社会话题,还是能鲜明感觉到导演在这里悄悄放下温柔一刀,女大学生认干爹傍大款,也是人间自有真爱在,这些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戏谑台词躲闪在观众阵阵笑声中,一点一点消解着矛盾;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遮住了半张脸看不清眼睛,虽然他的故事更像聂树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图,但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被刻意放大的戏剧性,反而掩盖了本来应有的生活真实,于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体的白衬衫吸引了。

  6号陪审员医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其实却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有戏,跟他的花衬衫一样出彩,举手投足都标签着讨生活的滑头和不易,因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为陪审团成员,但他其实不关心最终结果如何,因为他更关心自己的生计,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过程;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核心人物,赋予他检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圆其说了整个故事,所有的戏都是从他的合理怀疑“无罪”开始,感谢电影呈现,镜头还原了何冰的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致。

  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改变立场,转投“无罪”的人,大概是因为令人动容的往事,会让人在感同身受中选择善意的回报;10号陪审员房东男,让人认脸不记名的演员,地域歧视的狭隘劲儿和刻薄气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尔隐隐还是觉得有点劲儿劲儿地,翻来覆去总拿地域歧视说事儿,真的会让人感觉疲乏,在市侩狭隘自私甚至无赖中,到底还是有着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11号陪审员小保安,励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爱十足,不遭嫌弃,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吧;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其实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戏份不是特别多。

  看完之后走出剧场,风大地吹乱了头发,却异常清醒地一个激灵,最近开两会呢,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嗯,依法治国,开局。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04-01

十二公民电影 观后感03-31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03-31

电影十二公民的观后感(精选10篇)08-03

《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06-26

十二公民观后感09-17

《十二公民》观后感03-24

《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21篇)08-21

十二公民社会观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