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桃姐》观后感

时间:2021-11-30 20:59: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桃姐》观后感(精选11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桃姐》观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桃姐》观后感(精选11篇)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1

  “A Simple Life”,这是电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样,电影中的画面、情节都和现实生活一样朴实。但这质朴的片子却闪烁着母性的光辉。

  看完电影,眼泪流了几次。很多时候,我们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对亲人的付出都视若无睹,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桃姐,很像我的妈妈。赞许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坚强的倔强……桃姐身上有太多母亲的影子。而如今荧幕外的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妈妈的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对离家那么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么成就,也不管我能组建什么样的家庭,妈妈只有一个,而我却没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时间不会倒回,它只会自顾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们陷入深深的回忆陷阱。我的旧伤口又在隐隐作痛。很长时间没有安静地在电脑前面码字儿了,大脑一阵阵地空白,但心里的感受、内心的悸动还在,只是不知道化为文字该如何表达。

  妈妈已经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忆却从来都没能有一丝丝减轻痛苦,就算愈合,也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虽然妈对我说她很知足,最后的日子能和两个儿子在一起,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家人和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了事业,而这也许会成为我们后半生都在悔恨。

  写下这些,是告诉那些远去的游子,时刻惦记远方等待你们回家的亲人。他们,才是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2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3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观看了《桃姐》这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佣人和一位名叫罗杰少爷之间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与陪伴罗杰少爷成长,而她已日渐衰老。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风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医生说,她的身体已不容乐观,以后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罗杰只能送她到养老院。他时常去看她,陪她聊天,仿佛一对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渐渐地放开了。

  观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来后,我一直对妈妈说,他们太可怜了。

  “老人们难道没有吃的吗?他们对慰问的食物那么感兴趣。”

  妈妈说:“老人们行动上不便,不能到市场买,只能等着亲人探望的时候带来,可是有的亲人总有各种理由没来。所以……”“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待父母不可以嫌弃他们。比如走路慢呀,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实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这样吗?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走路跑步,爸爸妈妈有嫌弃过我们吗?我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耐心地收拾残局,教我们怎么做得好一些。他们老了,走不快了,听得不利索了,现在轮到我们等他们,等他们慢慢走路,慢慢吃饭,难道不应该吗?

  有句话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来脸上发烧啊。那时候,因为觉得煎饼实在太好吃了,根本没有多想,一口气全吃光了,一点也不留给爸爸妈妈!

  我决心改掉不为父母着想的坏习惯,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顺的“诺贝尔奖孝顺儿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恒,要用真心去陪伴。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5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6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7

  今天去看一部宣传已久的电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姥姥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他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刘德华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8

  周末,小记者团组织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桃姐》。

  影片讲述在梁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佣人桃姐在中风住入老人院后,自幼被桃姐照顾的梁家少爷罗杰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陪她百年归老的故事。

  其实我看得出,桃姐很爱罗杰。

  她虽然嘴上念叨着不能吃牛舌,但当罗杰说想吃时,她还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厨房;她为罗杰找女佣,挑了又挑,选了又选,还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问题……

  桃姐不求回报的爱 ,得到了罗杰的回报。

  桃姐中风住进老人院后,他常常来看望她,为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让她安逸地度过晚年生活,还把小猫卡卡送到她身边陪她过年……

  感动之余 我也不禁反思: 桃姐的晚年尚有罗杰的照顾和陪伴,老人院里的其它老人们呢

  过年时,他们是不是也渴望亲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里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来看望她们呢?……

  桃姐也是一样,一样的倔强。总念叨着“我很好啊,什么都不缺,忙就不用来看我了”,却也总在罗杰来之前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无一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国庆放假,我和妈妈回了老家。正在田间劳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们的到来,感到又惊诧又惊喜。外公忙从篮子里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妈妈连忙说 :“不用了不用了,家里的还没吃完呢。” 拗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里摘菜;妈妈带着弟弟坐车回家,我和外婆走在乡间小道上。 “外婆,妈妈给你买了新衣服,回去给你试试。” 我悄悄告诉外婆。外婆不言语,我侧过头去看她,却发现她的嘴角,悄悄地扯开了一个弧度 。

  路过的两个熟识的婆婆,惊讶地说道:“这是燕子的娃吗?长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觉就长高了。” 外婆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看着外婆的笑,却忽然有点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从来没有说过“要多来看看我们”什么的,但我们一来,他们却也很开心,尽管嘴上不说,不想让我们担心,可心里还是期盼着我们来的吧。

  这时我才发现 ,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内心,以后,我会多陪陪他们,因为,爱是陪伴啊。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9

  期待已久的《桃姐》终于看完了,看完内心很平静,并没有网上说的那样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觉很好,感触很深,感慨也很多!感性之至,稍抒己见,也只是在观影之后情之所至,总想说些什么,但是语言不尽优美华丽,但却情出于心,语出于口,肺腑之感……

  叶德娴固然是《桃姐》的最大亮点,连多年来再跟她合作的刘德华,今次在片中也有洗尽铅华,低调而又平实的演出,放下巨星的包袱,脚踏实地演一个寻常人物,对桃姐的感情由开初的平淡到后来的关怀备至,当中没有张扬的演技痕迹,一切拿捏的都很到位,感人至深,《桃姐》中的刘德华很不刘华,反而是久违了我们亲切了的老大,这也是为什么金马奖评委把影帝头衔给予他了,过后张艾嘉解释这次金马会给予刘德华,主要原因是这次他没有耍帅,低调的演,演的很“群众化”……

  影片以桃姐在老大饰演的罗杰家中工作了六十年照顾了他一家五代人的故事为轮廓展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另一条暗线索则是罗杰对桃姐照顾的变化。罗杰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到最后变得体贴入微,这是和桃姐感情日益明朗化的结果,影片不停的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罗杰的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基于是对桃姐的依赖,及至对自己的反思,到最后两人的相濡以沫。故事情节很感人,很容易让人有所反思!

  感谢许鞍华导演给我们拍摄一部令人感动、令人感触的电影,感谢老大和叶德娴的精彩演出,给了我们既精彩又感人的角色!看完之后,很容易使人在情感上有所感触,通过某些桥段很容易的实实在在的看到“从前”或者是“以后”的自己!

  一部很温情的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更没有刻意的矫情,有的只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桃姐,简简单单的生活和工作,却获得了一份满满的亲情。《桃姐》这部电影虽然是文艺片,但如许鞍华所说“一点也不闷”,笑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它没有走“赚泪路线”,故意把剧情弄得很悲伤,滥情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是琼瑶的戏,不是许鞍华的。所有的观众,在该笑的时候都忍俊不禁,从笑声的分贝来推测,至少露出了八颗牙;在该沉静的时候,全场基本上还是没有杂音的。它有笑点而无泪点,泪点只是在心中体现吧!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哥带着自己的妈妈吧,看的很投入,作为妇女节上映的电影或许更适应我们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也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哪位桃姐!

  本来想用《望着你,就像望着我的未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的,感觉起来太文采化,还是不用了,一篇感想难以抒发完心中的那些感慨!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10

  叶德娴饰演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电影的海报中,桃姐像孩子般开怀大笑,有人也许会差异,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高兴?在体味中,我想大概就是亲情的力量。罗杰并非桃姐的亲生儿子,桃姐也只不过是李家的一个佣人,可导演却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世界上还有超越血缘的感情。我总在想,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最和谐的?也许桃姐告诉我们,是一种叫做无私的东西,无私,才会心中有对方,也才会事事为对方考略,也甘愿奉献自我。当你奉献了自我,对方在你的真情中,才会被感化,才能用心体会,也才能够用模仿直至发自真心的对你付出。很多时候,为什么很多家庭不幸福,也许正因为没有教会孩子付出与回报。很多父母也如同桃姐一般,把好的东西分与孩子,可最后呢,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供奉老人,在那些老泪纵横的脸上,也许写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奉献时,也要教会孩子回报,这种回报是指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把困难自己吞食,把成果全部拿出。也许在你拿出美食的那一刻,你可以和孩子一同享用,告诉他:妈妈也很爱吃。

  电影《桃姐》观后感 篇11

  今晚看了电影《桃姐》,突然感触。一部电影,100个人看,有100个个人观点,因为经历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后所领悟的也不同。

  别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怀念的那种像一家人似的"主仆"关系。而我领悟的是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电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个没有儿女的佣人,养大了少爷罗杰(刘德华),等到了桃姐年迈了,刘德华反过头来照顾桃姐。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道德和孝道吗,知恩图报。然而电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个养老院,住满了年迈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没有儿子来看他们,只是每个月给钱养老院然后就不管他们。还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养老院,几年没人来看。

  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问题了。年轻人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让老人流浪外面,ZF的养老政策和医疗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社会的很多不公平,ZF却无心去拯救这个社会,这一切都得归于教育问题。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时间来培养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抽几年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呢?结婚生子最终的目的还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人来照顾自己吗?要不然生个蛋还能吃,养条狗还能摇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在爷爷老了的时候做到孝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你的。在医院工作了4年了,也见到很多“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确实让人心酸。

  缺乏亲情的我特别孝顺,记得读初中那时,我爷爷78岁中风了,左脚走不了路。开始就是我晚上帮我爷爷洗澡、擦背、穿衣服。后来病重了需要两个人帮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两个,有时候我还要去帮忙。那时候爷爷已经有老年痴呆了,脾气也不好,老是讲粗话。就这样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来广州读书。就这样过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爷爷就走了,享年84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伯父和叔叔他们的孝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80后和90后很多也都成家立业了,也为了父母了。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顺,好好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辛苦一辈子了,也开始老了,慢慢的也开始糊涂了,也开始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细心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回报的时候了,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那样。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孩子也会像你现在这样孝顺的。还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无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还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么心酸的数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PS:感觉自己书读的太少了,表达能力有限,词穷。

【电影《桃姐》观后感(精选11篇)】相关文章:

七姐诞拜七姐07-14

电影观后感10-23

励志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02-25

电影风声观后感10-08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10-11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01-22

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01-19

《骆驼祥子》电影观后感01-16

南极之恋电影观后感12-28

《心理罪》电影观后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