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3-22 09:59:53 文婷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2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精选21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起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的句话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自渎,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读中感悟课文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可是,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成吉思汗却犯了一个错误。)请同学们看课件

  2、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课文是按着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部分,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自由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在旁边做上批注。 (板书:无可奈何)

  2、在成吉思汗渴得厉害的情况下,鹰却一次次地打翻了他辛辛苦苦接到的水,请从第三部分中再找出第二、三、四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

  3、自由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4、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过程。

  5、生答,(师板书: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气急败坏、)

  A:为什么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B: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C:气急败坏的成吉思汗做了什么事?(板书:杀死)分页标题#e#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过渡: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却意外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部分。 [小学教学设 J.cn--更多语文反思]

  1、找出描写成吉思汗神态的语句。

  (抓住“愣住了”“呆呆地”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如果成吉思汗当时冷静思考问题,结果会怎么样?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懊悔不已)

  2、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这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就是成吉思汗,一起喊出来,师读描写动作的部分,生再读启示。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3、齐读启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四)课堂延伸,加深明理

  1、同学们,这个教训还让我们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人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一样。可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犯错误之后懂得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一时愤怒而做了令自己懊悔不已的事呢?

  2、交流伟人面对错误的资料。

  3、同学们,让我们回头再想想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它死得多么冤枉啊,假如你像课文中的鹰那样面对别人的误解,你会怎么做?

  (师小结: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伤害时,要懂得如何为自己辩解,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五、快乐作业

  学习《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图片质疑,引入课题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听诊器”和“切脉”的图片,然后引出扁鹊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始人物,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汇报交流时,我先是打破常规,把生字、词语归类出示,帮助学生灵活记忆,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课题扩展法”。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于是,我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内填写、讨论蔡桓公的病历单。进而得出“蔡桓公的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公治病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解读,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我设计一个采访蔡桓公的环节:您临终前有什么话要告诫您的子民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文小结,揭示寓意

  为了加深学生对“防微杜渐”的理解,我巧妙地采用了以下方式:

  1、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意思: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巧编对联: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3、拓展相关的俗语格言。

  第五环节: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迁移知识,升华寓意。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的热情。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作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名叫《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及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新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四、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五、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平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4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课文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也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说设计理念

  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分解教材,资源重组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多元互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2.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以鲜明的人物画面和激烈的炮火音效,刺激学生的视听;以饱含深情的话语,碰撞学生的心灵:同学们,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黄继光。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是阅读理解文本最基本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读书实践,采取“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读文三步曲: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这一步读文,静中有动,渗透着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训练学生捕捉文章重点的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如:

  主动请缨时坚定的话语:“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匍匐前进时顽强的动作:“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舍身堵枪口时的英雄壮举:“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通过这样标的明确的挖掘,深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同时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三)小诗铺路,练笔言情

  在品读重点词句感悟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之后,将诗人严辰为黄继光所写的一首小诗《永恒》引入课堂

  永恒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的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相信此时,那一行行感人的诗句拨动学生的心弦,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愈来愈清晰高大,积蓄已久的情感续势待发,教师相机而动,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孩子们,读着严辰的这首诗,感悟着黄继光的英雄形象,老师相信在你心里一定有好多话要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篇课文的题目下面,写在“黄继光”这个伟大的名字下面。这样一写,就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心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黄继光精神品质的深度熏陶,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再塑造。

  (四)精神永生,真诚献礼

  教学的尾声,音乐响起,示意全体同学起立,向英雄的黄继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把这庄严的一礼,献给那些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至此,《黄继光》一课的课堂教学已被推向情感的巅峰,让人倍感震憾!在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6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作者小时侯因外祖母去世而过分忧伤,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他的哀痛,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从此,他感到时间过的飞快,感到着急和悲伤。为此,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并使他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受益匪浅,并捂出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体会,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谈体会和收获,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后,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爸爸的话,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话。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飞快。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我提问:“作者体会到了时间过的飞快,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和时间赛跑,这时顺学而导“课文围绕和时间赛跑写了哪几件事,用①②③标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从而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这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边读边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7

  一、教材分析

  《怀素写字》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本课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这篇课文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有着积极意义。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确立“注重阅读体验,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的空间,朗读的评价,力求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

  3>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分析怀素写字的方法和过程,从中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教法、学法

  因为这是一篇与学生有密切的学习体验的文章,我采用以读为主,重体验,促感悟的'教法与比较、实践、探究的学法指导学习本课。

  五、教学实施

  在这一节课中,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试图让学生在以读促情、体验感悟中进行。

  第一步,课件导入

  教学伊始出示怀素披星戴月,刻苦练字的画面,意在使学生受感染,受熏陶,再简介怀素,从而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带进大书法家怀素的书法世界。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带着对怀素的崇敬之情齐读课题,引入下文,水到渠成。

  第二步,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自读、互读、指名读等手段,扫清字词障碍。既做到“开篇须熟”,又体现“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第三步,精读课文

  1、抓词理解,重在体验(学习第一段)

  一幅怀素儿时的图,一句“你觉得怀素是个怎样的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那么“书上是怎么说怀素的”找一找,圈一圈,读一读。<出示句子>随后抓“从小”“喜爱”“非常认真”等词语分析,进行品读,<出示句子>体会怀素的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此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又实践了读中思,读中悟的教学方法。)接着抓住“先┅┅再┅┅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理解三步法,<出示句子>再进行句式拓展练习,<出示句子>抓住“总是”这个词理解,品读句子,<出示句子>深刻体会怀素写字持之以恒的认真态度。(此处的设计重在语言积累的训练,使学生明白写字有一定顺序,步骤,方法,我们平时说话、做事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和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情感的统一”)再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怀素写字三步法”再动手写一写。(此处设计实践了重体验,促感悟的教学方法。)

  2、对比感知、读中感悟(学习第2自然段。)

  为了突破“让学生深刻体会怀素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一教学难点,把实物引进课堂,拿来毛笔让学生摸一摸体验毛笔的柔软,再亲自感受一下木板的坚硬、厚实,然后让学生用毛笔写几个字,看木板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毫无变化。而怀素却把这厚实的木板写穿了,足见他的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他。。。日子。。。木版。。”>这句,读中领悟怀素的精神。随后引导学生,你想对怀素说点什么?(体现了以读促感悟的设计思想,又对语文的重要能力“说”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赞美怀素受到了情感的教育,体现能力与情感目标的整合)再带着对怀素敬佩的感情读这段。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3、举例说明,领悟道理(学习第3段)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了“有名”一词,引导理解“有名”什么意思?进而拓展“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呀?”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此处设计让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成为有名的人,是他们小时和怀素一样认准一个目标能认真,刻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努力,所以要向他们学习。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这种精神。)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在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再展示怀素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意味深长的结尾使学生更充满了对语文的好奇。

  我想,如果让我们把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和朗读做比较的话,讲解是钻进课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以《怀素写字》为载体,呈现给大家,不当之处,请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8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9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0

  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薄白鹧稀笔强翁獾拿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但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尊严”的意思反而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应该注重让学生在人物分析中体会理解感悟。课前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要求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还有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可在班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做过高要求。

  二、说教法及学法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并且整堂课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三、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呈、惫、堪、捶)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训练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部分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行总结梳理)

  2、作业布置(第一项作业尽量当堂练习)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同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尊严

  年轻人杰克逊

  赞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1

  【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读课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恐龙图片,谈感受

  2谈谈你对恐龙的了解

  3、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③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出示词语

  迟钝??凶猛??笨重??茹毛饮血 树栖

  轻盈??凌空翱翔???敏捷??五彩斑斓

  ①?读准字音

  ②?指导书写生字

  ③?男生读第一组,女生读第二组

  ④?你发现这两组词分别是描写——恐龙和鸟类

  ⑤恐龙和鸟类,一个天,一个地,这两者应该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们有什么关系?

  二、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的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绍恐龙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找到告诉了人们重要信息的一句话,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再读,体会

  4.寻找依据。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寻找依据。

  b.学生交流。

  (1)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的发现。

  c.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辽西的发现的?

  (1)读句子。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之笔”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同学们,作者用真实的证据证实了,恐龙变成鸟的假说。但是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我们下节课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