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20 09:58: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习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因为在叙事中穿插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外,主要还归功于文中大量的对称句。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习,养成习惯。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聊斋志异》导入新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习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投影,让学生由情入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提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可以在课前指导一、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课上播放,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要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4、学法指导: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的媒借,边读,边问、边想,边写。一边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情,产生问题,边思索老师的提的问题。最后通后本文学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片断描写。

  四、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媒体设计: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画面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一起听〈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男)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女)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男)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

  (女)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

  (男)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

  (女)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合)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合)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是少了一个季节:春,引导学生说出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的开始,是播种的季节等等,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得天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刚才头脑中闪现的美丽画面。

  3、比赛朗读: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堂前,配的音乐下,同学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回答,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并可以及时积累)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此处对文章写作技巧。加以引导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

  (1)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我用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2、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提问,引学生一起探讨,本文景美、情感美。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1)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2)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3)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4)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5)开满了花赶趟,(6)舒活筋骨,

  而这三个比喻,更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四)教师小节,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东山公图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六)春

  朱自清

  迎盼望着

  春绘草、花、风、雨、人

  颂娃娃、姑娘、青年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选自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九课。下面我就按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教学理念与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得到培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许多名师都对其进行过精彩的讲解。因此,我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逐层分析绘春图。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分析,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从它的编排上来看体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多样化,它承接了以前说学的有关知识,又跟后面的课文紧密联系,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 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从练习上来看,它是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重难点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为内容,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及鲜明、生动的语言;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思想上的教育就是要我们中学生珍惜春光刻苦学习,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和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保护环境,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可以看出: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上面分析了教材,再来分析学生的情况。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使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另外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同时习惯也能影响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读代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程序

  兴趣入手,引读为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导语设计:

  (放一段本班学生春游的录像,共同回顾春天)

  师: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共同走过的春天吗?是啊,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即使是同时同地欣赏春天,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说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初中语文课改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设计除了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更是想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春天,激起进一步了解《春》的兴趣。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 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范读。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部分要求,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部分要求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习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习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对公平、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习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习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习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习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习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习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平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平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平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近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习;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近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近百遍,学习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项链》说课稿10-01

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九篇09-01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10-08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07-1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马》说课稿范文02-14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10-3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七篇09-10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