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30 15:01: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2。特点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知道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就可以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内容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内容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学生通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内容——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知道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内容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归纳在一起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内容——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可以让同学们把你们知道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内容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可以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出示老师自己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可以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编辑科技小报(在编辑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当堂不能完成可以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曾经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己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非常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老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老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剧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我的电子教案的结构安排如下:(出示课件)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知识及危害。难点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因为我国刚刚经历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想—观察实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陌生的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资源适时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游戏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选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课件出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图片资料并配上声音,使教学媒体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我从听觉、视觉入手,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陌生的地震现象再现于他们眼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会带来什么灾难?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是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地震这种现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出科学这门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疑问是多样的,对于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内容(课件出示5个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带来的灾害作为研

  究的重点。

  二、实验探讨,推想地震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和我为他们准备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去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讨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实验氛围。有的小组仿照课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组折断薄木片,有的小组折断厚木片。有了这些感性的体验,我进一步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分层讨论,(课件出示讨论题)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讨论题,让学生由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地实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认识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加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科学演示,认识地震(播放多媒体片)

  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为学生准备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课件,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想像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直观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地震: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和相互交流来完成。我为学生准备了资料库,方便学生查阅,有地震预报、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识等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上去点击相关的标题,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提出问题,统一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来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在学生了解了避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室内避震演习,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避震小游戏的练习(课件出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练习(课件出示),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地震的危害作为板书的主线(课件出示)。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想获取知识,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一些粗浅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抨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 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 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 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科教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资料。教材分为四部分(课件出示四个部分一: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二:观察温度计。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活动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度数。)第一个活动让学生经过自身的体验来感知温度,并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第二个活动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第三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认读和记录第四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其中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读和记录,难点是引导学生识读零下温度。

  二、依学情说目标

  我所应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温度和温度计没有很深的了解。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来测量。本事目标:经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本事。情感目标: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课件出示:巧设悬念-----实验感知---观察思考-----实践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在大胆想、充分做而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本事。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课件出示: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用一用)的方法来学习。问自我不懂的地方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做自我研究的实验,说自我理解的资料,用所获的知识释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1:魔术激趣,巧设悬念。(课件出示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魔术,神奇的现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从视觉上的感知提升到脑的思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我设计教学程序的第一步是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经过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把学生不熟悉的热胀冷缩现象呈现于他们眼前,经过简单神奇的小魔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明白其中的奥秘吗2、在今日的学习中,你还想明白什么)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能够让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热胀冷缩现象中提出自我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本事,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设计实验,比较感知(课件出示二、设计实验,比较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经过实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本事和思维本事。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两杯水的冷热,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由此引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之后让学生动手感知、比较桌子上的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要求动手体验,交流讨论,并做记录,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建立起自我是学习主人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们充分实验感知后,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实验情景。教师小结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一样,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明白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自然地引出温度计。

  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课件出示3、观察思考,提升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的观察思考,互相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说说自我看明白了什么,对于观察中产生的问题,能够下组寻求别组同学甚至教师的帮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各小组汇报观察情景,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的刻度,有的组发现温度计上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还有的组发现了温度计上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了这些感性的发现,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出示:1、温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当你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的实现了温度计构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培养了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情致。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实践运用,认读温度(课件出示实践运用,认读温度)在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准确的区分零下温度的正确读写并让学生明白温度读数时的方法。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设计了与资料紧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看听说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成功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和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这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物体的冷热程度和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有的学生说明白了温度计的构成和每一个刻度表示的度数,有的学生说明白了用正确的方法读写摄氏温度,还有的学生说发现了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学生有了如此多知识收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课前开始的小魔术,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科学带来的神奇现象,之后我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小魔术,让学生自我发现魔术的秘密。最终我再做了总结揭秘,让学生对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自制的温度计。任务的设计是对学生动手探究本事的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为突出本课的重点我把对摄氏温度的认读作为板书的主线,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课件出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摄氏温度6℃读作写作;-1℃读作写作)总之,本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本事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合了学生获取想明白,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取的思维,主动的探索,欢乐的学习,能动的发展。

  以上是我说课的资料,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多谢!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11-04

精选小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7-19

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07-14

【实用】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08-06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07-27

关于科学读后感范文09-07

中班科学课说课稿 小乌鸦喝水说课稿11-03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07-29

小学美术万能说课稿范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