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时间:2023-08-07 16:50:24 赛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通用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王阳明心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2

  克己需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

  我们常说,心灵,如同一间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充电”了,即使“充电”,也是偶尔的一瞬间。夜晚,说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可电视剧一响,忍不住在客厅里看电视。说好的不玩手机,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机刷上了朋友圈。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导致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还是是一种属于文明进步的标识。回想起孔子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颜回,活的是那样的洒脱。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唤友。做事论道。有些上班的前辈们常常在说五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不如现在富裕,然而他们却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社会。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关闭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静静的看着书。想起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心灵,进行一趟远游。

  有时候,书是最好的`远游方式。翻看一本书,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以,我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地泡上一杯茶,开启一盏昏暗的灯,我要去泛黄的历史中去遨游。在这里,我的心,得到了归宿,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若您看到我在看书,麻烦您,别打扰我,因为那是我心灵停留的地方。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3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对这个算命先生一种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这样的智慧?我也总是高呼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但是也曾经有多时我忽略了对学生入心的.教育。这几天内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进教室,重新“认识”耿文轩、马子涵、崔展源……对经常完不成作业是耿文轩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就大加表扬,每周的“阅读存折”“日记”每周也检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诉他,这次完不成就算了这周之内如果能把这些作业都完成了,我就给你三朵小红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业开始做了,虽然字迹还是潦草,错字还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经用心了,有一周的“阅读存折”不知是因为没有带回家,还是丢了,居然填写在了纸上。交上来时他没有写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迹,毫不犹豫地给他了三颗“星”,还有马子涵、崔展源、袁浩东,语文课上我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4

  去年十二月开始读,到今天读完。书读得较慢,不过书中的一些道理经过慢慢琢磨,总算大都依自己的理解想通了。书中穿插的一些处事的方法大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读书过程中,明显察觉自己处事心境和效率均有所精进。

  书读到最后,见心学宗旨,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总觉太过肤浅,苦思半晌,得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处的善恶不应该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善恶。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心学此处的善恶,应该是对于止,即志向来说,即对于我们实现自己志向有帮助的,即为善;对阻碍实现志向的,即为恶。

  心之本体无善无恶,着重点应该在我们日常做事上,注重保持心灵的纯净。日常处事时,经常会受到外在的干扰,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被之影响心境,则事倍功半矣;而若此心通明,物无所滞,则做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善恶,欲要志向达成,需先分清这些善恶,即致良知。而致良知具体在于格物,即为善去恶。当我们厘清这些善恶,再在日常生活中勤以为善去恶,每日三省吾身,最终达到至善,则志向必不远矣。

  对于像我这样的俗人来说,格物应是当下亟需去做的。从儿时,到上学,再到工作,心中已被各种各样的恶所占据,二十多年的沉淀,让这些恶已根深蒂固。重疾需下猛药,若想有所作为,除了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检讨自身为善去恶,别无他法。

  写下此贴,望日后回头看时,已有所精进。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5

  前几天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他的”知行合一、四句教“,越品感觉越有滋味。检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感觉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慢慢来优化、弥补。

  一、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境界之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也无法做出明确的释义来,大家各自揣摩吧。不能理解的太狭义了,也不能理解的太宏观了。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坚持原则,可持续科学发展,每日自省,追求自我提升,追求社会和平。

  就拿丢垃圾来说吧,垃圾需要放在不妨碍别人的地方,这是个基本常识,是所谓的我们心中的无善无恶。如果你懒惰,乱丢垃圾,是你的私欲、懒惰作祟,是恶;如果你发现别人乱丢垃圾,你帮他把垃圾放到应该放到的地方,是你的爱护环境、热爱生活在做主,是善。你知道乱丢垃圾是不对的,爱护环境是对的,这是良知。你为你乱丢垃圾的事情,感到自惭愧,主动捡起来放到应该放的'地方,这是格物。人都是为善多了比较好,心所安。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事情不能分开了说,知行应该是一起的。

  就说锻炼身体这件事情吧。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助于身体健康,不生病;肥胖不好,会造成形象、体质都比较差。但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的去锻炼身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也容易造成形式主义、走过场等情况发生,也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发生。为什么有人说坚持21天,你就会喜欢上锻炼身体,这就是行带来知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善去恶,磨炼自己的心之体,做到知行合一,我们一起前行,前方的路不难走。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相关文章:

王阳明心学语录10-20

王阳明的坎坷人生及其思想08-20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8篇)09-02

王阳明教育目的与方法新探04-16

表示专心学习的成语01-14

我心中的王阳明作文600字(精选9篇)03-07

我心中的王阳明作文700字(通用20篇)10-27

余晖味的阳明-我心中的王阳明作文600字02-17

檀木味的阳明-我心中的王阳明作文600字02-17

虚心学习的经典语录大全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