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时间:2024-02-27 11:01:55 偲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通用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奇特的一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1

  罗胖在深圳做了跨年演讲,他一直提倡做“时间的朋友”。的确,既然战胜不了时间,那不如与之和解,做它的朋友最为明智。

  关于时光飞逝,朱自清的《匆匆》写得生动:“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又轻盈又沉重。

  年少时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太在意,如今渐渐觉得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所做之事,如何分配时间?不是说要做到苛尽完美,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时间真的浪费不起。所以开始留意到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讲述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怎样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统计法,高效高产而且开心满足的过完一生。

  作者开篇介绍自己花很多时间研究柳比歇夫的日记和文档,从而参透了他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是令人惊叹的专家和杂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对这类达芬奇式的人物总是很着迷。二十多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践行时间统计法至八十多岁去世。

  如同会计记账一样,他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日记,五十多年从不间断,他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每天5至7行,并做月度点结和年度总结。干巴巴的统计,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通过这个方法,他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不用看表,他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的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急流中,感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有句谚语说,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问题是,你是不需要看表,还是看不看表都一样?

  如何与时间相处?1916年1月1日他26岁时,开始记录时间,时逢元旦,人们总是在这一天发誓许愿:要告别这个,又要计划做那个。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从此他一丝不苟地计算起时间成本,以至于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当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消失,它去哪了,总是有迹可寻。他非常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散步时,昆虫学家趁机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数学家在演算习题,旅途是看书的好时机,排队时可以学习外语,与此同时,看戏剧电影、音乐会、旅行全年也近百次。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他高度的自律,时间统计法为他带来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如此繁忙紧凑,很容易忽视日常饮食起居的不利条件,大度容忍人们所做的蠢事以及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这就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杨绛也说过,大多数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有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柳比歇夫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过着刻板的苦行僧生活,他睡眠不低于10小时,不用开夜车赶路,经常体育锻练,走遍大好河山,在数十个领域颇有建树,光外语就精通4门。

  时间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时间并不会多出来,但证明了高效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并存的。如果在变成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人的同时,还能浪费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而且没有负罪感,那该多么幸运。

  书中还附送了一本小册子,记载了一些读者的心得,其中几位详细举例了一天的时间记录,他们在多年实践并结合自己情况改进后,都受益匪浅,扩充了生活的容量。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自律性开始的。作为普通人,当然难以复制柳比歇夫的人生,也有千百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幸好,还有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存在,象灯塔在暗夜中闪闪发光。

  他完全拥有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2

  最近又重读了格拉宁写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结构很散,就像几篇博客合订的一样,但勉勉强强还是勾勒出柳比歇夫这个奇人和他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是谁?没听过?其实我也是在豆瓣和亚马逊闲逛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在历史、哲学、数学、生物多方面有学术贡献的俄罗斯教授。他有一套时间统计的'方法,通过做计划他完成了超越常人的大量工作。他对时间充满敬畏,他写各种总结,然后自己向自己做报告。为了完成他20多岁时立下人生目标,他用时间统计法来指导生活,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踏踏实实地执行,在学术和道德上都取到人们的认可。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活得很累,一板一眼的,但考虑这样的事实:白天你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工作,但一下班你突然不知道干什么好,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围观,上上网看看电视剧一晚就完了,日复一日你又觉得很没意思,你说你希望能学某种技术或做某件事,但你总觉得没时间。其实这一切就是因为你不珍惜时间,你也没提出合理的计划并不断执行修改。

  我觉得一个人小的时候可以自由一些,多接触不同事物,等大了些就应该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计划而为之奋斗。比如你想成为作家,每天就应该强迫自己写一定量的字数,刚开始可能憋半天才写半篇,但久而久之你会慢慢找到写作的感觉。又比如你想变得更健康强壮,你只要规范下一周的食谱和每天的作息时间,每周再花三四天每次一个小时来锻炼,不知不觉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个时间统计方法显得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太多信息,如何选择?你想做的事情太多,怎么办?如果你什么都想做的话,你将发现自己每天活得很累,而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才能分清主次,做你该做的事,才能踏踏实实地经历生活,享受生活。最后,向柳比歇夫致敬!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3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讲述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的书。柳比歇夫是一位极为勤奋的科学家,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昆虫的行为和习惯上。在他的研究中,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统计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自己监控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柳比歇夫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时间,包括工作时间、研究时间、休息时间和其他活动的时间。他将这些时间分为几个小时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用于特定的活动。

  这种方法使得柳比歇夫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柳比歇夫的研究中,他经常需要处大量数据和信息。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名为“分类和总结”的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他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每个类别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柳比歇夫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并决定哪些活动占用了最多时间。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只需要记录自己的.时间,并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每个类别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奇特的一生》中的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自己监控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并决定哪些活动占用了最多时间。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人。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4

  再次用3个小时连续读完《奇特的一生》,在感慨之余,心里竟生出莫名的情愫,这个时候配上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前可以一整天窝在图书馆,看我喜欢的诗歌、哲学,不问窗外天气阴晴如何;而如今尽然无法一气读完一本书。真的是因为从前的时间过得慢吗?是哪个从前,是百年前的今天,是千年前的今天,还是曾经懵懂的少年时光?

  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在无限的加速度的扩张,人类在这勇往直前的时间之箭上。相比广袤无垠永恒存在的宇宙而言,宇宙也有其终点,然而与人类那相对短暂几乎可忽略的时光,人的一生是何其渺小和卑微;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这个时间之箭的一端前行而已,何曾窥见时间的一斑。

  抛开宇宙的永恒不谈,放在人类的百万余年历史,即便是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来看,我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加速度。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的祭司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规律来设定历法,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明白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蒸汽机革命,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去开拓疆土和快速发展生产;而工业革命,以及近三十年来的信息革命,似乎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我们未来将拥有走出星际探索宇宙的可能,也有向内求,探索人工智能和永恒的话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并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大可以徜徉在时间的河流上。“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因为年少时我们予取予求,尽情游荡在田野上,不过在等待晚钟响起时回家的召唤。科技越进步,社会整体的时间过的越快;而人的一生是个奇怪的过程,年少时渴望长大,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而时间不紧不慢,中年时奔波于生计和满足人性的各种欲望,时间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即逝,老年时开始慢慢忘记时间,而时间似乎变得不紧不慢了。

  为什么从前慢?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上京赶考一去一回一是半年光阴,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体会生活的点滴,恍惚如在梦中慢镜头的感觉,一朝一夕均能令人回味。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遇见一个人而已。而现代人一朝一夕之间只可往返京城,何曾感觉这路途的遥远,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和体会这时光就已经过去了,没有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表,在千年前的`计量也是跟现在相差无几,只是我们已经放了太多的东西在这同样长度的时间里。变化的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时间的内容。

  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年少时我们的人生在做加法,世界对我们是未知的,而我们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中年时,在红尘名利场中,渴求太多无关的欲望;直到老去,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已经具备所谓的”看破红尘“,返璞归真了。时间并未曾过得快了,只是我们迷失在欲望的漩涡里。

  慢生活,一步一步的负重前行,认真体会清晨早起的每一刻。感受水龙头下的每一滴水珠,打湿你的头发,打湿你的身体,慢慢的……慢慢的……尽可能的慢,感受时间在你的身体里流逝。轻轻的坐下来案前,翻开书本,一字一句的阅读和琢磨字里行间的韵味。时间会在你的慢节奏生活里变得慢下来,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要义。

  昨天还想今天要写一篇实用的文章,在思考的光景突然回到了一个时空的陷阱,正如最近跟朋友的谈话,我到底是一个过分压抑自己感性的偏执理性狂人,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斗士,不过都不重要,只是写下这段话来缅怀从前慢的岁月。明天,继续回归理性。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5

  你能想象一个人五十六年如一日得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吗。柳比歇夫,他每天会精确到分和秒,来简要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每个月、每一年做总结,做计划。他一生有很多成就,更重要的事,他很幸福。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的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的确,昨天我和表姐聊天,她四月一日从加拿大回来,感慨已经回来一个月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她才回国一两个星期而已。时间过得这么快,昨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状态,写道:"如果不是坚持日更写文,一个月留下来三十篇文章。要不然,自己想想这一个月,好像什么也没做似的。"

  看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突然感觉写作也好,记录也好,真的是对时间最好的保留。我也想明白了在微博、微信兴起的时候,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在上边记录、回顾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新年会刷一遍去年的记录,感慨良多。看着自己一年的记录,有照片,有文字,有影像,好像又把之前的生活快放了一遍,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美好。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喜欢记录的原因,那就是对时间的尊重,并留下印记。

  我开始尝试用柳比歇记录的'方式在本子上简单写下了今天的生活。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是我能感觉到一种满足。我们的记忆系统还不够发达,不用说几年前,哪怕昨天的事情我有些都记不起来了。所以,记下来的文字就成了我在这个世界活过的最好的怀念。

  如果我的亲人,我的孩子,在我百年后的某一天,某一个节日还能想到我,我希望Ta们能看看这些文字,见字如面,并能给Ta们一些慰藉,一些鼓励。

  自己从小就有记录的习惯,有时是日记的形式,有的是随手写的感悟和笔记。很庆幸的是,这次搬家我把之前很多记录的小本子都找到了。随便翻翻初中、高中、大学的文字,竟然发现当时写这些文字时的情景突然就都回来了。而且,我发现,自己这么多年,除了年龄和经历,性格和本质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

  我想像柳比歇夫一样,坚持整理、记录我的随感和生活,并作总结和计划。提高效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事,这会帮我像他一样,活出一个立体的人生。

  《奇特的一生》,确实是本好书!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6

  读完《奇特的一生》我产生了两个思考:如何度过一生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生命不是永恒的,从出生到死亡,有一个大致的期限。

  我们习惯以年来计算生命,到了一定年龄后会在意每一年的时光,却依旧忽视每一个月、每一周的时间,更别说一天与一小时,至于一分钟,几乎完全没有感觉。

  根据生活的不同状态,我们有时会赶时间,抓紧时间,但更多的却是由于无聊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打发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要做什么,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来填充我们空虚的生活,麻痹我们敏感的神经、安抚我们脆弱的感情,让我们不至于感到孤寂与无聊,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进而不再感到迷茫与彷徨。

  我们的精神逐渐麻木,对当下的时间更没有任何感觉,只有在失去后,回顾往昔,才会产生一丝情感波动——又是一年过去了,时间过得好快啊!

  一年之后又是一年,我们一如既往地重复上一年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不清楚为什么活着,或许仅是因为没有死。

  可是当疾病缠身,当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期限,触摸到死亡的边缘,我们依旧会感到强烈的恐惧,我们会想尽办法来治疗疾病,尽最大的努力来延长生命的期限。

  可是这样的生命,期限还重要吗?

  我们逗留在世界,再多活10年20年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多吃10年的饭,多打20年的牌,亦或者刷短视频、打游戏,再多闲聊10年?

  没有人想离开这个世界,却也不知道在这个世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会说因为有太多的不舍,父母、子女、妻子、情人、朋友……有太多的情感羁绊。可是如果算一算,我们真正花费了多少时间在他们身上呢?

  我敢肯定,几乎没有人真正计算过,更多的感受只是习惯,习惯他们在自己身边。至于主动投入了多少时间在里面,陪伴了多少时间,又有多少人真正去在意?或者说真正在意过!

  我们可以用一天来计算,一天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洗漱等必须消耗时间,真正受我们支配的差不多剩余一半的时间——12小时。

  而绝大部分人为了生活所需,还要去工作,出卖大部分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以标准的8小时定,那么能够受我们自由支配的世界就只还剩下4个小时,这4小时又用来做了什么呢?用来闲聊、喝酒、打牌、看剧、玩游戏……一些可以让人短暂感到愉悦,长远来看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上。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把这珍惜的、可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杀了’、消磨了——真正做到主动支配的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我们不知道时间的可贵,不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把这时间用来做什么!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度过我们的一生。并且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没有想过去探寻。

  而有些人进行了思考与探寻的,却会因一时半会儿没有答案而放弃。能坚持做到思考并努力探寻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至于最后竟然能够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

  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剧——《士兵突击》——剧中主角许三多的军旅生活,那其实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应该要完成的旅程。

  剧一开始,许三多在父亲的支配下放弃上学,入伍参军。在新兵训练后,被流放性地派放到几乎无人问津的草原五班。这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环境或者自身条件等种种限制,无奈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整天怨天尤人,认为一切都是命。

  草原五班有四个老兵,也代表了底层的绝大部分人,有的好吃懒做、有的空有梦想而不行动、有的自以为怀才不遇、有的踏实稳重却也随波逐流。

  当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时,他们都对生活、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得过且过,只想熬过这个阶段,巴不得时间快速流逝!而许三多则是代表了那极少的另类——不管身处何地,面对何等状况,永远在不停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并不断去做有意义的事。

  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爹说的做有意义的事儿!”

  许三多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追剧、也不抱怨,更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切没有意义的事都与他不相干。

  他实际上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度过一生,但他却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不断前进,努力寻找。

  当五班班长被他追问的不耐烦,打发他去修路,在别人以为不可能,是无用功时,他却欣然领命,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只要这件事是有意义的,结果如何完全不重要。

  他追求的是有没有意义,是生命的过程。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执拗的精神,许三多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并同时影响了身边的人。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很早就确定了生命的'意义,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们是令人钦佩的,让人羡慕的,也是幸福的。

  而在绝大多数人中,也有一小部分人,在经过生活的摧残与洗礼后,最终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更大一部分余下的人,他们一辈子活的浑浑噩噩,到生命结束连价值观都没有形成,更别提生命的意义。

  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我之前不知道,在读完《奇特的一生》后,我依旧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应该去思考,去探寻。我知道我应该关注并记录时间,了解自己的时间用到了什么地方。

  在我回首过往人生的每个阶段时,常常会因为浪费了成吨的时间而感到极度的惋惜与懊恼,痛恨自己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努力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反思,痛定思痛,我发现命运其实是真的可以改变的!

  先天之命,由天而定!

  后天之命,进而改之!

  我们无法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出身,但我们日后的人生轨迹,全在于自己怎么选择,怎么去做!

  “可是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我有时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来得及!

  我的信心来源于书中的一个观点:时间是够用的,起码足够你做一件事。

  而且时间的数量虽然无法改变,但时间的质量却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不断地提升,而发生改变!

  什么是时间的质量?

  就是神话中常说的那句:“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时间流速,而是时间质量,就是说天上神仙因为有神通,通俗讲有能力,所以他一天做的事,对于凡人来说,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是一辈子!

  如果换算到现实中,以金钱价值来计量,就是马斯克一天纳的税,一些人需要一年,更多的人需要一辈子。

  马斯克这类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时间的质量。

  我们当然很难甚至不可能达到马斯克那种程度,但是我们的时间质量却真实的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改变。

  我也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自己未来的时间质量,对于自己现在的时间质量会有天壤之别。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7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格拉宁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不太熟悉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或者翻译有些不恰当,总之,读下来的感觉并不是很流畅。作为纪实文学,自然,对于语言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此事我便也大度地搁置一边。

  此书的主人公是名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百度百科上说这个人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但我觉得给他安了这些名头,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正如作者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论其在学术圈的成就,虽然我这个圈外人知之甚少,作出的评价不能说公正妥当,但就其成果而言,当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冠的是他的名字(又或者是前苏联的学者鲜少得到关注认可)。故,与其说是“学家”,不如说只是学者,和当今的很多做研究的人一样,一生所做的也许只是在充实的别人的文献部分,到最后,真的说起其成果,仿佛用几个数字就可以衡量的(写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几篇,被引用了多少次)。但却正是这样一个非天才式的人物,才让我觉得格外的亲切。

  柳比歇夫25岁起,便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做记录,无论是开始做什么,总要记下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算出每结束一份工作,花去的时间共是多少。作者最后也将柳比歇夫一辈子的成就归功于这个“时间统计法”,叹言,一辈子的时间原来有这么多,人可以做这么多事。出版这本书的人也打着“时间统计法”的旗号,向读者推荐,仿佛看完这本书,人就可以向柳比歇夫一样,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我这一周也试验了一下他的方法,但往往自己提手做一件事时,不会想起来纪录时间,这也需要时间。如果需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自己有多少时间,时间都用在了哪里,这需要长时间的纪录和推敲。

  除却编辑所推崇的时间统计法之外,这本书的作者主要还刻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怪人形象。首先,光从柳比歇夫纪录自己的时间,并且坚持56年把自己所花费的时间分门别类来说,这种学习研究的行为模式也只有在孜孜不倦,钻牛角尖地学者身上才能发现了。更别说,他是将自己的生命作为研究素材,非常客观地,甚至有些干巴巴地,记下自己的生命过程,带着一种纯理性主义的色彩。

  然而这种纯理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却往往是由感性所驱动。柳比歇夫是真真正正地在热爱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他甚至深信,昆虫学是最高尚的科学,它“使人保留童年时代的优秀品质:天真,纯朴和容易对实物表现出诧异“。确实,”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其他昆虫学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卡尔——林德曼说过它爱的三种生物,步行虫,女人和蜥蜴,他捉住蜥蜴后,吻一吻它们的头,又放走了。”蜥蜴在正常人的审美中带着一些丑陋,然而昆虫学家是站在造物主的视角上去评判,生命即是美丽。我曾经看过达尔文的昆虫记,确有此感,里面原先那些恶心地,可怕的昆虫都被描绘的非常的生动可爱,用那么细腻,温柔的笔触,那么幽默和欣悦的视角去书写这些草丛里的谦谦君子(借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话)。然而,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却是充满了痛苦与折磨。但在这个可爱的学院式的避难所里,没有痛苦,也没有折磨,有的只是安宁。只有,对某样事物的十足热情,人才会到如此境界吧。柳比歇夫也正是如此,然而他的热情不光是对于昆虫,对于很多事物,也都是如此。

  柳比歇夫作为前苏联昆虫学家,他的本职工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便是协助害虫妨害局消灭害虫,然而他天性对于知识的渴求却总是让他纠缠到别的领域里面去。比如说,他突发奇想地作一些与他的老本行毫无关联的研究,从《论李森科在生物学中的垄断》到一篇堕胎的论文,从《论叔本华的格言》到《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甚至在他退休之后,柳比歇夫写了一篇《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这小品式的论文在当时一定惹了不少人的侧目吧。李森科与他有何相干?叔本华与他又有何相干?窗上的寒花真的很重要吗?然而这些完全是他兴趣爱好驱使下的研究。其实所有人都曾像他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然而这童年时的品质,却都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也总想创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天真,对事事充满好奇与疑问,热爱钻研,纯理性。但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仿佛读者看了恐怕也觉得无趣吧。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才能明白这样生活的趣味吧。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8

  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号称是时间管理的书籍,但是好多人看起来如同小说。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在82岁中完成了大量的工作。许多与他的本专业并不相关。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而在他独创并实践了56年的时间管理法却是一大独创让我们能够对他的工作和生活进行窥伺的。

  大家认为是小说的原因是这样的,书中大量分析了主人公的日记内容,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对一个鲜活的个体进行分析,记录,追溯甚至解剖,批判。要说到一生,当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价值观,是什么让主人公能够耗尽一生的时间研究甲虫属,解剖地蚤,穷尽一生的智慧开发生物自然分类法?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植物之中的门纲目科属种?当然也是在这本书中让我知道最初创立这项自然分类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蠕虫那么长,而人的一生确那么短?对于自然的进化,我们作为自己认为的金字塔最高级动物,对距离我们远的种属了解的实在有限。如我们被塑造成为一个人,我们的眼睛,耳朵,舌头,身体触觉,我们的意念都是人的特性。哺乳动物等距离我们近的我们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世界,但是就算是平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狗,猫,他们的世界的频率和我们也大大不同。

  如果有人能够把自己卑微到分辨地蚤,并能够找出100种新的种类,那么他是多么谦逊,多么识别入微,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宝库中增加了多少知识和智慧呀。年轻时间,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以牛顿,哥白尼,祖冲之,等等先贤为榜样,梦想有朝一日我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世界的人。但是天才实在太少了,而且天才永远是促成成果的人。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而牛顿所说的巨人确是很少让我们能够注意的。柳比谢夫确是一位巨人和先驱,天才不用去研究,我们能够研究一个普通人用他创立的方法完成这么多成果就受益匪浅了。

  践行他创立的方法,需要付出很多,更多的是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时间之余每个人都是如此宝贵。难道不值得每个人思考一下,如何好好利用这造物给予我们的礼物么?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9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那么,书中的柳比歇夫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呢?他是怎样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摆脱低效率的人生的呢?我们又能从柳比歇夫那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当然,我们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时间统计法”。但通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我们总应该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探索。我们向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难道是只能用来祭奠吗?我们的所有想法,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吗?

  以上仅仅是阅读《奇特的一生》的些许感触,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您自己动手挖掘。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10

  昨天睡觉之前看了一会刚买的《奇特的一生》。

  书中柳比歇夫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高兴有悲伤,也会有遇到糟糕的事情影响日程,但他又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能准确感知时间的流逝,从二十多岁开始创立一套时间管理的方法,坚持了56年。

  这个方法很简单,即每天写下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记录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他有旺盛的精力,就算82岁去世之前的几年,每天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也有增无减。

  他做了时间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时间,他统计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结果表明,即使如此高效,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也只有短短四到五个小时。

  有句话叫:拼搏到感动自己。我们平时真的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没有取得任何满意的成绩。真实的纯时间记录会让效率现出原形。什么每天早九晚五、996,没开始干活就发个朋友圈先感动下自己。

  大部分人工作时发呆,看手机,聊天,磨蹭...最后真正工作时间只有2个小时不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自己时间到底干嘛了,也不知道不但坚持不了长时间工作,连可怜的两个小时工作效率也极低。

  所以需要把时间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记录下来。只是流水账,没有多余的描述和情感。坚持下去就会吃惊的发现真相,因为时间不会撒谎,纸和笔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文博还看了关于此书的书评和其他所谓高手分享的时间管理法,发现高下立判。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结果为导向。更多的人都是用苍白的道理在讲自己的方法多么好,却没见他们做出什么结果。这也可能是绝大部分自认为是老师的通病,以为自己看了几本书,每本提取几页揉到一起自己就是老师了。

  文博研究并践行时间管理也有十年了,但依然不得要领。我深深知道时间黑洞的可怕,也知道这很难,要跟身体中遗传几千年的基因作斗争,人都是懒惰的。时间管理没法教更没法复制。每个人的工作不同,思维不同,能力不同,环境更不同,适合自己的才的才是最好的。什么叫适合呢?适合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时间管理是个高难度的学科,它只适用于有正确价值观,有远大的目标,并且精力旺盛的人。多数人的价值观就是赚钱加享受,一生终极目标可能就是结婚生子。很多人结婚之后突然迷茫压力倍增,体重也倍增,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劳永逸是最大的谎言。

  至于远大的目标和使命感,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信仰,在这里不详细讨论。

  所以,先做一个有趣的人。自律,高效,热爱生活。

【读《奇特的一生》有感】相关文章: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09-05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11-13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01-11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通用6篇)11-02

奇特的山04-23

奇特的风07-07

奇特的山04-23

奇特的梦06-24

奇特的山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