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

时间:2021-07-11 09:07: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通用7篇)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1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平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看,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师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2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3

  九百多万,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这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很少有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总觉得作为中国教师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看了黄燕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心情陡然沉重了许多。

  翻开目录看见赫然几个大字:

  第一部分缺乏爱

  第二部分缺乏服务意识

  第三部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

  第四部分缺乏理想与激情

  第五部分缺乏创造

  第六部分缺乏健康与关怀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师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我们在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早已没有了那种光辉感、自豪感,我们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

  作为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看到我的同事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着。他们很多人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跟进的脚步慢了一些。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教育都有自己见解。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他们步履显得蹒跚了,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素质教育如何推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靠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要摒弃的吗?……还有一些让中国教师头痛不已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厌学现象和社会一直在滋生的读书无用论。

  谁说我们的教师缺少爱?我们爱每个孩子。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出来的时候,那些学困生始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能爱得起来吗?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嫌弃他们,经常抽空给他们补课,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就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差些。可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却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导致教师对学困生产生厌弃情绪,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吗?

  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终极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这一点教师们都有共识。现在教师最大的忧患是教育的无奈。我们的教师都知道社会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给教师的权利太少。一则“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利”的新闻在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只要是教师都对学生有教育的权利,怎么只有班主任有这个“特权”呢?难道教育学生还要谁来批准吗?面对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现的“异类”,教师除了无奈还有一丝担忧“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担当重任吗?”

  有人指责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是教师的惰性造成的。其实你可曾看见我们的教师是在怎样条件下上课的?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仅此而已。创新需要动手、动脑。可是一个六七十人的班级,你能让多少学生有动手、动嘴的机会?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冷静地看完《中国教师缺什么》,我心底满是辛酸。我觉得,现如今教师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所说“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教学不应是师生共难,教学应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检查与考核,管理应是平等和谐的交流与对话。那种只顾给教师下指标、压任务,只想把教师的自由空间挤占、挤占再挤占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赚取教师的‘今天’,预支教师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力丧失,使教学的灵气泯灭。”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4

  翻开《中国教师缺什么》,先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书的前几部分内容,都在指责教师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当看到第六部分的标题《缺乏健康与关怀》时,我感觉到了一丝温暖。首先看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的一句话。他说:“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我们有些担忧──不是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存状况。”

  他非常了解我们教师的生存状况,从自然人的角度对我们教师给与了关注和关心。他还说,据统计,许多教师存在健康问题,不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谈到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为,当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师也不一定都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不是圣人,他也会犯错误,也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我认为当前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医疗保险等都在变,同时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包括继续教育、新课改,学校企业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当代学生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变化对老师来讲都会构成新问题、新挑战。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环境、新要求、新问题时,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二就是教师无法应对职业压力。尤其是毕业班教师。我们要学会调节好情绪,用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课堂。

  首先,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其次,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5

  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6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7

  一、中国教师真的缺乏爱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缺乏尊重、缺乏宽容、缺乏平等。

  其实,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平等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就象水的流动一样,必须经过高处,才能流向低处。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加以改进。新课程理念中有一条,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性,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管,而是让教师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够以浓厚的兴趣来进行主动学习。

  二、中国教师缺乏理想与激情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

  1、教育模式中一些不合理因素的伤害。

  2、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淡漠。

  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诚如黄燕老师在此书138页上所写的一位青年教师的感受一样,刚开始充满了理想与激情,但一学期教下来,现实的残酷使他再也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了。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许多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应试教育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成绩?如何不丢面子?如何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赞扬?从而根本就不可能去很好地全面教育学生。

  以上是我的一些读后感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学校领导的工作是出色的。能关心教师,给教师以比较宽松的环境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我坚信,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能够给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教师缺什么的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通用47篇)02-22

礼坏乐缺成语解释05-13

中国神话读后感12-09

中国上下五千年读后感(通用11篇)10-12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09-1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02-18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13篇02-08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09-25

《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