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企业长青》有感

时间:2021-11-06 10:49: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企业长青》有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企业长青》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企业长青》有感 1

  早就买好了《基业长青》这本书,是真如翻译,余利军审校的译文,而余利军是我所熟悉的经济管理书籍翻译者,我看过他翻译的许多管理和营销着作。当我认真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书中所写的内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我在那儿见过类似内容的书,而是由于自己多年从事管理咨询和企业研究得来的某种感觉与书中内容和发现有了共鸣。

  我为我能够跟书的作者有共同见解而感到神奇,因为在管理界,本书的作者据说是很有名气的所谓“大家”,既然是“大家”就自然有高见,而我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僻居于中国的一个小城中的人,见识既不广,水平也不高,名气更不大,但却能有跟这些所谓的管理大师所见略同,可见我运用的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的一定的科学性,就是说,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的水平是高是低,名声是大是小,只要你按照那一套方法,用了你自己的勤奋和认真,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材料用上一定的功夫,去阅读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所谓原则或规律了。

  坦率说,我也想去搞那样的研究,在中国去搞那样的研究,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抽象地做一个总结,找出别人可以依靠的一些原则和警示,以便他们把企业做得更好更精彩,至少是可以少走弯路。可是,这样的研究在中国太少了,我可以见到的那些研究,总觉得缺少某种深刻性和应有的逻辑力量。而我们的企业界还普遍缺乏对这类研究的支持兴趣。经费上的事情还相对好说,最关键的是企业一般不会对你开放它们的数据和资料,包括允许对它们的人员进行任意的访谈,除非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像凌志军可以比较自如地查阅联想的档案和访谈联想的.人员那样。

  然而我所说的研究,不仅仅是限于某一家企业的研究,而是至少是像《基业长青》的两位作者那样,去了解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历史和更多的相关人员。虽然中国企业的历史还很短,我们一时还很难根据这么短的历史总结出多少具有长远意义的东西出来,但是,研究总结总比不研究总结要好,思考和研究这类问题的人多总比少要好,把这些问题思考得深刻一些总比思考得太肤浅要好,把这些问题思考得全面一些总比思考得太片面要好。

  众所周知,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是严重滞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实践远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虽然比我们的要成熟得多,但是,它毕竟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归纳总结出来的体系,用起来还是会有许多水土不服的不便之处,虽然有管理咨询从中进行一些转化和文化根植的工作,但毕竟实际需要做的工作量跟中国管理咨询的实际研究力量对比,悬殊太大了,虽有很多财经记者的加盟,但就对问题研究的深刻性方面并未实际改善多少。

  而如果让企业界的管理实践者直接阅读那些西方管理名著,除了在逻辑欣赏上和管理术语熟悉程度上得到慰藉之外,在实践层面上助益毕竟有限。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研究,更缺乏基于这种文化的管理研究,更不要说基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哲学思考层面的研究了。我们的企业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基于文化的深刻的哲学反思,因而,离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们的企业管理的成熟和老道需要这样的管理研究做支持,需要这样的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管理研究给以支持和指引。这是摆在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人们的面前的任务。不单是管理咨询顾问们和管理学家们。

  读《企业长青》有感 2

  记得清华大学在教学活动中曾十分强调:不是给学生猎物,而是教打猎的方法。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告诉我们的恰恰也是这个道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不是一本描写能力卓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书,也与高瞻远瞩的产品概念、高瞻远瞩的产品或高瞻远瞩的市场分析无关,也不谈拥有某种公司的展望。本书所谈的问题更为重要、长久和真实。这是一本有关高瞻远瞩公司的书。”该书通论述多是我们通常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忽略甚至认识谬误的方面。书中彻底批判了长期误导大家对于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发展的12种迷思。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基业长青》一书的确见解独到。由此想到我国IT技术服务行业,从整个行业来说从无到有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期间从业者却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死盛衰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但大浪淘沙,一些企业,甚至是一些曾经还不错的企业消失了,另一些企业却长盛不衰。个中奥秘,对照《基业长青》一书,不难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掩卷沉思,感触最深的就是是否应该确定和如何确定企业的核心理念,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不正是缺乏正确的核心理念吗?当今的企业大多会附庸风雅标榜自己的企业文化如何如何,也会搜刮肚肠编撰出几条企业的核心理念。但往往这些东西经不起时间和市场的推敲,或不能持之以恒。《基业长青》的作者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不能创造或制定,而是需要发现。要靠内省找到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必须真诚无欺。不能编造假的理念,也不能让理念理性化。必须发自内心地热情拥护核心价值和目的,否则就不是核心理念,对核心理念要象偏执狂一样的坚持。书中还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核心理念和策略的本质区别,那就是核心理念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坚持下去的,而策略可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予以调整。作为一家期望长久存在,高瞻远瞩的公司,在期望获取利润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正如HP公司的“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沃尔玛的“超出顾客的期望”以及默克公司的“我们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等等。反过来我们的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急功近利。

  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动下,可能在一段时间企业能够取得暂时的成功,但随着市场剧烈变化的冲击,那些没有企业为何而存在的核心理念或没有持之以恒固守理念的公司必然会被淘汰出局。客观的说拥有核心理念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但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必须具备核心理念,而且这种核心理念应该是一种教化般的文化。这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波动,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而在战略上,应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有一种超越一时胜败输赢之上的最终追求。这几年信息技术行业超常规的发展,使很多从业者,包括企业的领导人,心态浮躁,投机暴富的心理普遍存在。就拿IT服务企业来说,我们对企业存在的理由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过多拘泥于技术层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往往陷入迷茫当中,企业的发展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基业长青》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确实需要很好的思考一下,我们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可能有人会认为,发现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务虚的过程。不错,的确是这样,这种理论上的务虚从来都是必要的。作者列举了一些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一个规律是:它们能够指引和激励职员,并顺应人性的需要并且一定要超越企业利润的追求。企业和人一样,永远需要顺应规律,而并非存在于“特异和神秘”之中。《基业长青》一书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开拓了我们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