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时间:2022-10-17 15:40:50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篇1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篇2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建议】

  1、紧密结合阅读训练,认识常用的的修辞手法。

  2、结合作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开展相关的摘抄、品评佳句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辅助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②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③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④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⑤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2、请你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二——三个排比句、设问句、拟人句和夸张句。

  3、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字补充完整:

  ① 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 。(拟人句)

  ② 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比喻句)

  ③ 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篇3

  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篇4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 篇5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公式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抒情知识点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年级修辞手法的语文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知识04-17

修辞手法语文知识重点04-17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04-16

语文复习知识点:修辞手法04-17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修辞手法04-16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修辞手法04-16

关于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04-16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的讲解04-17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