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2-09-21 15:48:5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理解:《论语》

阅读理解:《论语》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理解:《论语》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县令)。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24. (4分)(1)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2分)

  (2)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2分)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阅读理解:《论语》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默而识之

  C、学而不厌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翻译略孔子谦虚

  5、“略”。

阅读理解:《论语》3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季氏》

  【译文】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错:话没有轮到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话轮到他说却不说,叫隐瞒;未曾察言观色就开口,叫做睁眼瞎。

  ②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 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说的话,却不和他说,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的话,却和他说,这就是说错了话。真正智慧的.人,(该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③孟子曰: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tiǎn)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译文】孟子说: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话,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钻洞爬墙一类的小偷行为。

  【注】 ①餂:探取,取利。 ②穿逾:指行窃。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有哪些注意事项?请从正面简要概括。(6分) ?

  答:①说话要沉稳; ②说话要坦诚;③说话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每点2分)

  (2)根据②③两个选段,分析孔子和孟子的观点。(6分)

  答:孔孟都认为,说话要得体适当。①在孔子看来,智者要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以免失掉友人(错失人才)或说错话;②在孟子看来,说话要符合义,不得存有试探取利等不良动机。

阅读理解:《论语》4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小题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小题2】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4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含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含义:

  【小题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

  【小题1】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②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小题1】① 说 通 悦 含义:高兴 ② 知 通 智 含义: 聪明 智慧

  【小题1】看见贤人就要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先解释这句话意思,后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体会。)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师”(老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等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试题分析:“说(yuè)”,通“悦”,愉快、高兴。 “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

  点评: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

  【小题1】试题分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含义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要向那些品行端庄、有聪明才干的人学习,同时,要对照那些犯错或做坏事的人,看看自己是否也和他们一样,并要及时改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点评:解答本题时,先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句子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认识。

阅读理解:《论语》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理解:《论语》6

  阅读理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不以其道得之_______________

  (2)虽执鞭之士_______________

  2.译句。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按照;(2)即使

  2.(1)有关于行动的话,先做了然后再说。

  (2)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3.对富贵要取之行道;先做再说,言行一致;能够成人之美;通过修养仁德得到官职,取之有道。

阅读理解:《论语》7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③画④。” (《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过。②说:同“悦”。③女:同“汝”,即“你”。 ④画:画线为界,止而不进。

  你认为这两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

阅读理解:《论语》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阅读理解:《论语》9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1)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分)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3分)

阅读理解:《论语》10

  《论语》的温度(于丹)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13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之”具体指代什么?(1分)

  13、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4、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1分)用身体体会(体验、接触)它,用心血(鲜血、血液)检验它。(用身心来体悟它。)

  13、(2分)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论语》比作活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论语》给人朴素而温暖的感觉,赞美了《论语》具有永恒的价值。

  15、《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内容上:概括了“我”阅读《论语》后的切身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阅读理解:《论语》】相关文章:

《论语·颜渊篇》阅读理解01-17

《社戏》阅读理解08-21

社戏阅读理解10-10

《白鹭》阅读理解09-06

《变》阅读理解10-21

《山雨》阅读理解09-24

时间阅读理解11-11

《夏夜》阅读理解06-20

《父亲的眼神》阅读理解阅读10-17

《旧唐书》阅读理解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