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朱衣点头典故

时间:2023-12-09 22:36:04 美云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朱衣点头典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衣点头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某家当年高考的时候,七月天,艳阳高照,偏偏邻座一个MM穿的是耀眼的红裙,敢于穿艳丽颜色的MM必然有超然的自信,这个MM也算达标,一笑一颦间总令我回头瞟上几眼。考完后把这段事当做考场戏闻告诉父母,母亲怪我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父亲却哈哈大笑:“朱衣人点头,吾子必得高中尔。”

  于是俺就顺利的考入了一所重点的211的有百年历史的以恐龙满地爬闻名于全国的以恐龙满地爬闻名于全国甚至有人编出流行歌曲加以传唱的工科院校。前面有人说我是学文的,惭愧了,小生确实是工科毕业,不信者可以一多重积分试之。

  朱衣人点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典故呢?

  这件事得从北宋时候说起。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家,欧阳先生留诗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这朱衣点头的典故就着落在欧阳修身上。

  《天中记》卷三八引宋赵令畤《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

  另一说记载于《纪录异·朱衣吏跃出》:元稹私第独坐,有朱衣吏入曰:“相公今日登庸。”言论,趋出;命左右退之,咸曰:“无人。”入朝果有制命。

  这两本书的普刻本上都已经找不到这两段话,只有天一阁本有欧阳修遇到朱衣人的记述。

  古代科举,关系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命运,那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生,在科举里有太多我们想说和不想说的故事,科举制度几乎已经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人的一个缩影。因为科举毕竟不是现在的标准答案考试,而是看应试者的文才和所作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人乃至皇帝的胃口,所以,即使子不语怪力乱神,士子们也多多少少把飘渺的希望寄托在文圣,寄托在文昌帝君身上,也许真正的把这些说开去,又将是如泣如诉的《儒林外史》,然而小子无才,只能拾前人牙慧,讲讲这朱衣人的典故。

  欧阳修遇朱衣人点头这一遭,可说真是一榜奇人,朱衣人连连点头。连宋仁宗都按捺不住兴奋,回到后宫就向章献太后报喜,朕这一榜为后世子孙提拔了王佐之才啊。确实不假,这一榜有宋以来,不,哪怕是中国千古也不曾见过这么多天才同榜及第,一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可以让主考梅尧臣连称要虚位避让这些后生。从此以后,“朱衣点头、朱衣点额、点头朱衣”等就泛指科举中选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称考官。汤显祖《牡丹亭》第四十一出里就有:“且当青镜明开眼,惟愿朱衣暗点头。”民间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在此预祝在座诸君在金猪年的所有考试中朱衣点头,无往不利。

  成语故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积极培养后进。“八大家”中宋之王安石、曾巩、三苏父子都可谓其门墙桃李。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与端明殿大学士韩子华等一起主持礼部大考。考毕,欧阳修闭门考试院,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评阅试卷。看着看着,仿佛觉得身后有个穿红衣的人频频点头,表示赞赏,他朱砂笔一挥,便是一篇入选佳作,不由暗暗称奇。更奇怪的是,他一连批阅的几份佳作,似乎都觉得背后朱衣人在点头,而阅平庸之作却无此感。欧阳修原以为是懂得鉴赏文章的侍吏在点头。可回头一看,室里空无一人。如此反复几次,他以为是幻觉,便悄悄取来一面铜镜,置于案头。一天,当他又发现一篇好文章时,抬眼朝镜中瞧,果然看到有一个穿红衣的老人拈须颔首,赞赏好文章,但回头一看,身后杳无人影。欧阳修把这一奇怪的情景告诉一起阅卷的同僚,大家都赞叹不已,怀疑有神仙相助。为此,欧阳修曾吟就“惟愿朱衣一点头”的诗句,表达了为朝廷选拔贤士的美好愿望。果然,拆卷登分时,佳作累累;放榜之日,苏轼、苏辙、曾巩等后起之秀皆名列前茅。连宋仁宗回宫后都抑制不住兴奋。向章献太后报喜:朕为子孙擢拔了王佐将相之才(指苏轼兄弟等人)。当时一道参与阅卷的大诗人梅尧臣把苏轼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以为本科得到了异人。苏轼殿试中了乙科,写信答谢主考官,欧阳修读了信,告诉梅尧臣:“老夫要避这个后生,放他出人头地!”后来,苏轼的诗文一写成,就会为人传诵,每次传到欧阳修处,他总要兴奋一整天。有一天,他与儿子欧阳?谈诗论文,提到苏东坡时,十分感慨地说:“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人再也不会提起我了。人们只知有苏子瞻而不知有我欧阳永叔了!”有宋一代文宗,有如此伯乐慧眼,若谷虚怀,确实难能可贵,想必他与冥冥之中频频点头的红衣老人身无彩凤,心有灵犀矣!

  后人遂用“朱衣点头、朱衣点额、点头朱衣”等指科举中选或被考官看中;以“朱衣使者”称考官。汤显祖《牡丹亭》第41出:“且当青镜明开眼,惟愿朱衣暗点头。”冯梦龙《警世通言》:“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王世贞《鸣凤记》第23出;“三策献君前,点头朱衣圣恩眷,庆朝廷明盛,罗网英贤。”梁章钜《称谓录》卷24:“朱衣使者,宋人诗中屡见,亦言试官也。”

  民间又以文昌五帝君中的第三位塑造成朱衣人形象。

【朱衣点头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卖狗嫁女的典故》08-10

乐不思蜀的典故07-20

狗尾续貂的典故01-15

煮豆燃萁的典故01-15

投桃报李的典故08-12

口蜜腹剑的典故04-24

武库的典故06-13

月旦评的典故06-12

管中窥豹的典故07-08

冯驩弹铗的典故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