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兵不厌诈诗词典故

时间:2023-06-27 17:32:12 樱樱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兵不厌诈诗词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兵不厌诈诗词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兵不厌诈诗词典故

  厌: 嫌恶,排斥。诈: 欺骗。作战时不排斥使用欺诈的战术。源自《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是一次著名的大战。开战前,晋文公与其舅父狐偃(又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商量战术。晋文公说:“楚国人多士众,我们军力不足,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义的君子,不厌恶忠信;打仗的时候,不排除使用诈术,偶尔使用诈骗之法也能取胜。”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一举打败了楚军。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时间虽然晚了800多年,但传播得却更广泛。这就是三国时代许攸的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也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这个故事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劝袁绍派出轻骑突袭曹操后方许都,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因他与曹操有旧,把他大骂了一顿。许攸出来,气愤不过,一怒之下,连夜跑到了曹营。当时,曹操已上床就寝,听说许攸来了,顾不得穿鞋,便出门去迎接,而且一见面,曹操先给许攸下拜。许攸急忙把他扶起来,说:“公是堂堂汉朝丞相,我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敢劳下拜?”曹操说:“你是我的老朋友,我哪里能摆那套架子呢?”许问他:“军粮尚有多少?”曹操一听,说:“还够吃一年。”许攸说:“恐怕未必吧?”曹操改口说:“还可吃半年。”许攸见曹操奸诈,便站了起来,甩甩袖子,准备回去。曹操急忙改口说:“军粮还可吃三个月。”许攸听了不禁笑道:“人都说,曹操是个奸雄,果然不假啊!”曹操听了也笑着说:“您没听说‘兵不厌诈’吗?我现在老老实实告诉您,只剩下这个月的军粮了!”许攸听了说:“您还在吹牛,现在已吃光了!”于是许攸就建议曹操劫烧袁绍的粮仓。曹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使袁绍60万军马无粮可吃,不战自乱,曹操大获全胜!

  “兵不厌诈”意思是用兵打仗要善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战略战术来战胜对方。

  成语寓意

  战争是对立双方的互动过程,一方的行动定然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而“诈”在心理学上就是通过给敌人制造错觉,以假象混淆视听,从而扰乱敌方的心智,达到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的目的,让敌方对自己的防备产生松懈心理,而后再抓住有利时机,争取自己行动的成功。

  成语告诉人们,虽然一个人在做事时,虽然要以信取誉;但同时也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所谓兵不厌诈,就要在对手没有防备的地方,用对手没有想到的力、式进行攻击,这是战胜对手的奥秘。只要谋略得当,弱者也能反败为胜,成为王者,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赢多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缺少。

  成文用法

  “兵不厌诈”指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谓语。

  运用示例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胜,所谓兵不厌诈,非小儒所能知也。”

【兵不厌诈诗词典故】相关文章:

粗枝大叶诗词典故11-05

反裘负刍诗词典故11-05

阿堵物的诗词典故03-21

羝羊触藩的诗词典故12-03

寸木岑楼诗词典故11-05

炙手可热诗词典故04-18

梦笔生花的诗词典故11-05

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10-11

山公倒载的诗词典故04-21

老骥伏枥的诗词典故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