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父母官的典故

时间:2023-04-22 09:53:59 松涛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父母官的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还记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官的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父母官的典故

  原是老百姓对那些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为民造福的地方官的敬称。“父母官”之称源于汉朝,与两任南阳太守有关,一是西汉的召信臣,二是东汉的杜诗。

  《汉书·循吏传》载: 西汉宣帝时,九江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出任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耕劝农,出入阡陌”,他不仅开沟渠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还“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盗绝讼息,深受吏民爱戴,号之曰“召父”。《古谣谚》中,录自《后汉书》的《南阳为杜诗语》中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句。又《后汉书·杜诗传》载: 东汉光武帝时,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杜诗“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人们便将杜诗比之于召信臣,称为“杜母”,慢慢就有了上述民谣。

  上述虽未出现“父母官”一词,实际上已形成这一观念。

  大约到宋初,“父母官”一词正式见于文字。如,北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巨海湄,万家呼父母。”(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赠浚仪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

  “父母官”是老百姓为了表现对那些全心全意为一方百姓谋福利的地方官发自内心的爱戴而给予的敬称。

  词语探源:父母官的说法的来历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力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

  除了上面的含义,在汉语的运用中“父母官”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指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为官起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 “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家乡父母官”。当然,这样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员,但范围稍大,不仅限于地方行政首长。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其适用的对象虽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是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说家乡的小官为 “父母官”一来显示自己没有架子,尊重对方,二来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父母有所照应。

  “父母官”的这两种含义决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种含义的“父母官”应该是他称,而不应该是自称。目前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常出现:“我作为家乡的父母官……”云云,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用法。而作为后一种含义使用时需更加小心,因为这是高官对比自己官阶小的地方官的称谓,普通人是不能随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见到家乡的领导来了,如果也称对方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官”,那他的口气也太大了。

【父母官的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关于子产放生的典故04-17

历史典故《卖狗嫁女的典故》04-17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乐不思蜀的典故08-16

萧规曹随的典故08-12

得陇望蜀的典故08-13

驾轻就熟典故08-11

安步当车典故01-17

采兰赠芍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