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

时间:2022-01-17 18:41:47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1

  “一鸣惊人”用以表达内心高远的志向与抱负。

  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臼:‘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周襄王的儿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庄王。赵盾趁着楚国正忙着料理丧事的时机,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楚国的大臣不服气;三番五次地请楚庄王去争霸,以便让楚国扬眉吐气、楚庄王不采纳这些意见。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这样胡闹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实,他自有他的主张,他早就认为楚国令尹的权力太大。现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权在握,势力太大。楚庄王深深知道,仅凭他自己两只手根本于不了大事;而在楚国的大臣当中,他一直没有发现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饮酒取乐,不问朝政。也有几位大臣劝告过他,然而他们的话,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他连听都不想听。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张贴在朝堂上,说:“谁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楚庄王大失所望,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吗?他觉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几杯热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不等申无畏开口,楚庄王就先问他:“你是来喝酒的呢?还是来听音乐的?”又挤着眼睛笑了一下。甲尢畏弃不明白楚庄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语,我猜不出来。大王多才多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什么?猜谜语?蛮有意思的。你说吧!”申无畏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2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一鸣惊人资料

  【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鸣,鸟叫。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韩非子·喻老》

  【简介】【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例句: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记录。)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蓝本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炮而红、一步登天、名满天下、不同凡响

  【成语举例】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3

  一鸣惊人的意思

  [释义]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鸣;不能写作“呜”。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用一鸣惊人造句

  1、这辆车子是厂家为他精心打造的,不要看它的样貌平平,可如果力量爆发,一定是一鸣惊人的。

  2、所以,NBC要想留住观众,还是需要一个在黄金时段能一鸣惊人的节目。

  3、他在班里一直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很一般,可这次他竟然考得全班第一,真是一鸣惊人啊!

  4、他是个有潜力的运动员,别看他现在平平淡淡的样子,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他就能一鸣惊人。

  5、平时沉默的小明,今天参加辩论比赛竟然获得冠军,真是一鸣惊人啊!

  6、六一儿童节,送你个"一":一尘不染、一笑倾城、一花独放、一鸣惊人、一帆风顺、一生平安。祝福你"六六大顺、一枝独秀"开心快乐。

  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8、在取得一鸣惊人的成绩之前,必先做好枯燥乏味的准备工作。

  9、我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便一鸣惊人,夺得了枚金牌。

  10、能“一鸣惊人”的人,必定在他“不鸣则己”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人,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人,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

  11、张老不敢旁鹜数十年,终于一鸣惊人。

  12、他平时不露声色,关键时刻却往往一鸣惊人。

  13、很多人觉得别人一鸣惊人的成功无非就是踩到狗屎而已,但每份成功背后必然有外人看不到的付出。

  14、运动会上,平常少言寡语的李伟一鸣惊人,一举夺得三项冠军。

  15、你天天想有朝一日写出一鸣惊人的好文章,可是却不愿从一鸣烦人写起,那就永远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时侯。

  16、这次考试小红一鸣惊人,全班第一。

  17、这次期末考试,小明同学一鸣惊人,竟然获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18、我本想来炫耀一番,一鸣惊人的,结果发现自己江郎才尽矣。

  19、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如果你这个问题上了美国的网上排行榜,那你真是一鸣惊人。

  21、你想要在比赛中一鸣惊人,平常得加倍努力才行。

  22、尽管华夫格织毛巾尚未在美国市场一鸣惊人,它们却可能已对毛巾布产生影响。

  23、小红平时学习默默无闻,期中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

  24、他平时不声不响,这次参加校际普通话朗诵比赛,竟然一鸣惊人,获得独诵冠军。

  25、老王平时默默无闻,这次却写出了震动学术界的论文,真是一鸣惊人哪!

  26、想不到老王平时默默无闻,这次却写出震动学术界的论文,真是一鸣惊人。

  27、虽然很难预测哪些服务将脱颖而出,但地理定位服务将在年一鸣惊人。

  28、天明平时一碗饭也吃不下,今天竟能吃下三碗饭,简直是一鸣惊人啊!

  29、八一建军节:一心一意跟党走,一寸丹心护家国,一丝不苟干工作,一日三省正己身,一言九鼎立人品,一身正气树形象,一日千里求进步,一鸣惊人创伟业。

  30、冬至到了,我用糯米粉捏一个羊给你,祝你快乐洋洋得意;捏一个鸡给你,愿你事业一鸣惊人;捏一个乌龟给你,望你健康永远相伴;祝冬至快乐,心中暖暖!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相关文章: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成语典故12-27

成语典故05-22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11-30

不贪为宝的成语典故01-04

李郭仙舟的成语典故12-17

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11-23

有关成语的典故05-31

成语典故介绍01-06

成语历史典故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