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谁知道当代教育家有哪些?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1-16

魏书生

1950

辽宁省盘锦市教育教育局长

特级

教师

民主教育

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

程红兵

1961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特级教师

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创新思维与作文、教师的人格魅力等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3

孙双全

1962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

情智教育

孙双全语文教学艺术、美丽课堂等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4

龚春燕

1963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特级教师

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创新学习论纲

5

黄爱华

1966

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

特级教师

智慧课堂

全国优秀教师

6

李吉林

1938

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特级教师

情境教育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文集等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7

刘可钦

1961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

主体教育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初探等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8

钱梦龙

1931

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

特级教师

导读艺术

语文导读法探索、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导读的艺术等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9

张思明

1957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特级教师

数学课题学习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10

窦桂梅

1967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特级教师

主题教学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等

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

11

张思中

1933

上海市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所所长

特级教师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体系研究等

全国优秀教师

12

丁有宽

1929

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特级教师

读写导练

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等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3

高万祥

1954

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校长

人文教育

语文的诗意、在日记中成长、相约星期一等

全国优秀教师

14

韩 军

1962

在苏州大学攻读教育博士

特级教师

新语文教育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关系、“新语文教育”论纲等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5

任 勇

1958

福建省夏门第一中学校长

特级教师

数学学习指导

中学数学学习法、任勇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

16

赵谦翔

1948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绿色语文

绿色语文案例集锦、绿色作文实例实说等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17

李镇西

1958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特级教师

语文民主教育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等

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18

于 漪

1929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19

邱学华

1935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特级教师

尝试教育

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尝试成功发展等

20

吴正宪

1954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

特级教师

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我与小学数学等

全国模范教师

21

蔡林森

1942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校长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发展。

8、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768-82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10、胡瑷(993-1059)字翼之,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

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的教育家

11、王安石(1021-1086)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生于福建尤溪,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quot;穷其理",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治学和教学方面提出了不少主张。学须立志。他说:"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并经常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抓住根本,立乎大者。他说,事有本末,物有大小,教学只有抓住根本,"先立乎其大者",才能"如鱼龙游于江海之中,沛然无碍"。熟读精思,优游涵泳。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他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对为贪多而不求甚解。"优游涵泳,久自得力;泛观博览,不如少读。"

14、陈亮(1143-1194)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

陈亮主张要培养一代"成人",这种人"慨然有经略四方志",懂得"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要有胆有识,要有真才实学。反对那种"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陈亮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读书,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他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只有"东西驰骋",才能出"多可用之才"。

15、王守仁(1472-1528)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一、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二、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quot;解化";三、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16、王廷相(1474-1544)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说:"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他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一是提出人掌握知识必须从"见闻之知"开始。教育者应使爱教育者接触事物、实地学习,才能认识事物,叫做"接习"。二是认为知识是思与闻的内外结合面得的。他说:"夫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三是主张思习结合以求会通。他说,学习要"思之精、习之熟","能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四是认为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能单靠说教,必须"实历",即行的意思。他以为能"闭户学操舟之术"为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还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17、戴震(1723-1777)是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在学习方法上,他反对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办法,要求自学、自得。他说:"苟知学问犹饮食,则贵其自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

18、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他引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19、严复(1853-1921)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quot;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名学即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引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名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20、张謇(1853-1926)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派,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说:"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此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明确地把培养师资、兴办学校我和救国图强结合起来。多培养教师,这样才能为国家多培育人才。对于如何办好师范,鼓舞人们乐于从事教育工作,他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师应根据其教学成绩分别授予国子监丞、博士、学正、助教等名义,使其职名相符。从政治地位到生活待遇上解决教师的切身问题。

21、康有为(1858-1927)是向西文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强弱,完全决定于教育。他说:"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基于此,他以为改革社会必先改革教育。

他在1998年《请废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说,"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他认为当时主要的祸害是"民智不开", "民智不开"的原因则是"八股之弊"。

22、蔡元培(1868-1940)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者,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要"养成完全之人格",就是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和发展的教育。倡导"思想自由",以反对"数千年专制之积习"。他强调自由发展,积极支持新思潮。他采取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学术民主的政策,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违背自然抹煞个性的封建教育。重视女子教育,反对封建的男尊卑。他不顾社会上的非难,冲破重重阻力,在北大破例招收女生,开创了我国男女同校的先例。

23、章炳麟(1869-1936)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

章炳麟很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如果教育不适用,培养的人才必不适用。他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利益服务,他说,道德是由社会薰染来,不是从说话讲解来,如社会上农工商贩,有道德的尽多。而"学校里边修身的教训,不过是几句腐话","况且讲伦理、讲修身的教习,自己也没有什么道德","不能为学生做表仪"。他把德育与社会联系了起来,同时说明,与其在学校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不如多学点知识,做点学问。"现在的青年,应当明了是什么时代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应负有什么责任。"号召青年洞察当时社会、经济和历史的演进,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24、梁启超(1873-1929)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他曾著《新民说》,认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育才"就是教育。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

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害,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团结体,以自立意存在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

25.陈嘉庚(1874--1961)是爱国华侨的领袖,是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倾囊办学的教育家。他历来认为"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他自己的遗产一个钱也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却不断捐资兴学。他一生中办学的资本折合起来足有一亿美元之多。而他本人却十分简朴,熟悉他的人都为之感动。在他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下,教泽广被,普育英才,积功祖国,誉满南洋。1961年8月何乔凝老人在《陈嘉庚先生纪念册》上题词,称赞他是"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26、张伯苓(1876-1951)是我国近代有名的爱国教育家。

在德育方面,他既注意"大德",又注意"小德",特别重视爱国教育,新生一入南开,他就大讲"国帜三易",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他还为南开规定了"学生卫生习惯自省表"和"学生每月生活的正规",要求全面、具体,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伯苓主张寓教育于生活及课外活动之中。他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

27、徐特立(1877-1968)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他的许多重要文章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一书中。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

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他还指出:"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他主张"灵活使用课本",反对把"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如果"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

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他说:"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quot;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28、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现代有名的民主主义战士,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教育家。

他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

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quot;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29、吴玉章(1878-1966),名永珊,定玉章,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他号召学生要"品端学粹","将来归国以贡献于我国社会"。倡导文字改革也是吴玉章一生致力的工作。他把中国文字改革看成是"东方的伟大革命",他认为全国满是文盲是建立不起来一个新中国的。

30、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鲁迅极其重视科学知识。他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鲁迅主张搞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

鲁迅把中华的复兴、民族的自强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战士,向旧社会的恶势力作韧性战斗,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他说:"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关心青年的学习,但反对读死书。他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他提倡读活书,指出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鼓励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并一再指出学文科的也要看关于科学的书,学理科的,要看看文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教育青年学习要做到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如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反对注入式,主张启发式。鲁迅对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切肤之痛。他认为注入式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如师荒谬,不妨叛之。"

31、陶行知(1881-1946)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

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它是陶行知的教育方针,又是教育内容。其内涵包括甚广,他以为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育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会即学校"是从"生活即教育"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学校的范围广大无边。三者的关系,"社会即学校"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形式;"教学做合一"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手段。生活教育?quot;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同实际相联系,倡导人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要求教师"在劳力上劳心"。

"人民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总基础。他毕生致力于普及教育事业,认为,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是把现代文明的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为普及大众教育,他提出了"小先生"制,号召动员全国的小学生做小先生,提?quot;知识公有","即知即传人"。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还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等。

他主张用教育的力量"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培养"合理的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主张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他热爱儿童,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注重解放儿童及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主张"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

32、刘仙洲(1890-1975)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机械工程学家和著名的工程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上,刘仙洲一贯主张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理与实验并重。他常说:只"巧心"而不"劳手",是只有学理而无实验,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理论工程家,可以做文章,可以勉强教书,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难免不切实际;相反,如果只"劳手"而不"巧心",就是只有实验而无学理,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熟练的老工匠,可以按图制造,可以照着仿做,但一问其所以然,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他主张培养既会"劳手"又能"巧心"的人。

33、恽代英(1895-1931)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革命教育家。

恽代英对当时旧学校所盛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编辑中学教科书的先决条件》一文中指出,旧的教学方法的最在弊病是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成了一个无意识的随知识的器皿,脑筋中不能有一点创造力"。教师讲得有味时,学生只把它当成笑话听,却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讲得寡味时,学生昏沉的要瞌睡。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注则有之,入则未也"。

他提出正确的考试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它来检查教师的教法,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二是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二是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作出一种新的论断。

他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他说:"我主张教师要全然与学生平等,甚至起居、饮食、自修、游戏都在一块",改变教师远在天上的状况,更好地诱导学生改过迁善。教师决不能用体罚来威胁和压服学生,否则就"杀死了儿童的生长天机",因为"惩罚不能使人改过,只能使人隐匿过失"。

34 、陈鹤琴 (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


扩展资料

1.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2.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康岫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3.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

4.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

5.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

6.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

7.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8.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李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9.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用心做教育》;

10.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与青春同行》;

11.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杨一青:《搭建飞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