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发布时间:2017-04-26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课堂上,学生要学会投入,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课后练习题,欢迎同学们一起来提高学习成绩吧!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完成26-28题。

  凡 物 皆 有 可 观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也 饣甫 糟 啜 酉离 皆 可 以 醉 果 蔬 草 木 皆 可 以 饱 推 此 类 也 吾 安 往 而 不 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 B. 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 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 D. 则我常眩乱(迷乱,迷惑)反复

  28.翻译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桴(木制的鼓槌)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④欲以此驰骋当世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阅读全文填空:(4分)

  作者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悲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6.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26.可观。可观,可乐,者也。酉离,醉,木,饱。也,乐?

  27. A。 中,指内心。

  28.①那些为了求福而躲避祝患的人,以为幸福令人高兴而祸患,使人悲伤。

  ②就好像以缝隙中看别人争斗,又怎能明白胜负的原因呢?

  29.(1)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30.C(之代指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31.得名由来  反对  怀疑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2.推崇 改变志节、行为 通“倘”、或许 放开手脚干一番事

  33.A (A“而”:都是连词, 并且,表递进。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4.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②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35.

  36.闲 失意抑郁

  参考译文: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方山子传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