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望月》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7-02-09  编辑:飞艺 手机版

  4月29日,县语文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刘老师执教了《望月》一课。老师准备一节课是很辛苦的,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一次次的磨课,亲眼见证了刘老师的课堂一步步走向成熟,终于,在今天,为全县同仁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倍感欣慰。

  下面是本人听完这节课的粗浅感受。

  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但第一课时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这在平时的观摩活动中接触得真不多。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课时刚刚接触课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刘老师播放了一组有关月亮的图片,伴着《望月》的优美曲调,以此导入课文。让学生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出声朗读,当读到不认识的字时,鼓励学生停下来,不能蒙混过关。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老师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心中的疑惑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把自读的结果做简单的汇报,老师适时点拨,这样重点突出,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一步步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样的读是实在、有效的。

  3、教师指导学生“随文解词”、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本文有3个生字,分别是“镀”“喻”“舱”,教师并没有单独把这几个字拎出来机械教学,而是“随文识字”,并且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理解“镀上”时,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词的本意,老师在引导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本文中的意思。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理解字义,既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据。也为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提供了解词的方法,提高了理解能力。当然,那些难以理解的字也要让学生查字典,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汉字本身音形义统一的规律。

  4、精读 “对诗”部分,揣摩表达,诗意拓展

  刘老师注重语文素养培养,巧妙地进行诗意拓展,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学习对诗部分,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诗词,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些都是描写月的诗句。巧妙采取朗读感受、老师述诗的意境、学生猜古诗的方法及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紧接着让学生补充自己的课外积累,领略“诗中月”的美,感悟月给诗人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习语文,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学习表达的方法”,这篇课文中两次出现了省略号,对诗部分就有一处,单独成段,即删节号。体会这删节号的用法,是难得的学习写法的素材,因此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关注。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稍加注意,课堂效果会更好。

  1、学会欣赏,引领评价。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关注学情,适时调控,注意学生评价的导向性。即评价时既要关注不足之处,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闪光点。

  2、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