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说课稿(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7-12-07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

  捧读文本,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家乡那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欢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解读古诗,语言浅显晓畅,画面感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咏华山》《母亲的恩情》等相同类型的课文,对文包诗这种体裁比较熟悉。亲情是一种最朴素、最深刻,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5个只识不写。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尝试理解文中生字词语。3.学习借助填空,抓住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前两句的意思。通过圈画关键词、朗读、想象说话等方法体验王维所见所思,感受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并初步感知越热闹越孤单的“反衬”的写法。4.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以及大胆自信的表达能力。

  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生字词语。借助填空,抓住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感受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反复诵读,想象说话等方法,实现心灵体验,感受诗人“独在异乡”形孤影单和“每逢佳节”愈发浓郁的乡愁。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蓄、凝练的诗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思亲之切吗?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至真至纯至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因此,本课教学,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用情境教学、以读促悟、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踊跃展示,想象练说等,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板块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我用“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过渡“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却在重阳佳节这天,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引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首先,由课题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相机理解诗题。其次,出示一组重点的四字词语,检查学生的朗读、理解。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同音字的意思来理解“兴高采烈”的“采”和看图认识“茱萸”。第三,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填空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教材来说,它是组成文本材料的基础;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新的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苍白而空洞;从学生学情分析,中年级介于低、高年级之间,是由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向阅读体验为重点转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把预习生字、读通课文放在课前预习时完成,学生在课前学会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节约了课上的学习时间。本课的教学是第一课时,我在预习检测环节没有像教学低年级那样把所有的词语全都拎出来逐一讲解,而是选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整合,以检查预习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刚刚起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采取填空的方式给学生以提示,在帮助学生降低难度的同时,也渗透了概括写事类文章要抓住六要素概括得方法。)

  板块三、细品思念,感受孤独

  这个板块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感悟诗境。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与前两句诗的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再引导学生重点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在品读“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话时,我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得出答案后再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老师在小组展示时适时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和王维比较,谈谈自己离开家的经历和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维当时年纪小、离家久、离家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读句子,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场景,并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又仿佛听到了 ,真是 呀!”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与学生互动,说此刻王维在哪里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想象,互动对话,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对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最后,再回到古诗,配乐朗诵,整堂课首尾呼应。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也诵读水到渠成。

  板块四、交流收获,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提高学生质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经验的意识。

  六、说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的创新要求,我特预设以下作业:

  必做:

  1.进一步熟读课文,思考:王维还会想些什么?

  2. 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选做:

  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应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突出课文中心,结构清晰,能帮助学生很快地理清课文的脉络,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板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特点,我特设计了如下板书内容: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年纪小

  离家久

  离家远

  越热闹 越孤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