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2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本文为一篇驳论文,对于论辩文,孔子的主张是“言以足志,文以足征”、“情欲信,辞欲巧”、“辞达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好的论辩文,应当是思想充实、情感真实,言辞巧妙的,并把这看作是“秉文之金科”。因此,解读孔子的言论,不能脱离了孔子的这一论辩说理的标准来空泛地讲。

  结合文本来看,思想充实方面,有孔子“仁”的政治主张作为基石。具体来说,就是对内要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则要做到“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反对战争。

  情感真实方面,本文一改孔子温文尔雅的风格,用了反诘、呼告等手法,相当强烈而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态度倾向。

  言辞巧妙方面,本文运用了比喻(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排比(“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诘(“何以伐为”“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文采斐然,犀利活泼,而且具有极强的论辩力。另外,还运用了对照(“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其次,作为一篇驳论文,也必须在课堂上告诉学生驳论文的特色所在。

  1、准确。本文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回答往往能够指向学生的问题关键所在。比如“夫子欲之,吾二人皆不欲也”,孔子在回答时,指向了更为卖命地替季氏效力的冉有,清晰而准确地说“求!”论敌非常明确。

  2、鲜明。态度立场鲜明是孔子在对话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孔子提出论点时,都是运用了反诘的口气说出,加强了气势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3、概括。比如孔子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不可伐、不就伐、不必伐的三个论据,用语极为简约概括。

  【教学目标】

  1、通过三组译文的对比研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通过与改写文的对比研读,分析孔子运用的论辩手法,并体会论辩语体鲜明、准确的特征,进而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3、通过对不加标点的原文的认读,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教法选择】

  扎实的训诂、反复的诵读和对论辩语体的探究,是教学本课的三把钥匙。学习文言文,是要下点“笨”功夫的,扎扎实实弄懂字义、句意、段意,文言文方得精进。因声求气,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本文是文言经典,表达的是孔子对政治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内容的理解上,还应调动学生,让他们在研习文体特色的基础上,打通古今隔阂,进一步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汲取民族的智慧。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有价值。

  【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略)

  二、下面是对原文的三组翻译,请从翻译准确和语意通达两个方面分析这三组译文,说说哪一组译得更好。结合你的理解和这三组译文,在横线上写出一组你认为的最准确、最能体现孔子和冉有语气的译文。(共有A、B、C、D四组翻译,小组的四位同学可分别承担其中一组,最后把大家的结果拿出来讨论,得出一个全组公认满意的结果)(15分钟)

  内容详见附录1

  1、朗读全文

  2、小组同学各用10分钟时间研读译文并给出答案。

  3、小组交流并形成统一认识。

  4、按自己对文意的理解,朗读课文。

  三、研讨第一、二回合对话。(15分钟)

  1、请两个小组代表发言,老师不加任何意见。

  2、请其他小组对这两个小组的理解作出评价,老师适时从语气和语义的角度进行点拨。

  3、全班形成较为准确的译文。

  4、不看课文,朗读下面不加标点的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四、体会《论语》语言的言简意赅的风格,感受论辩文鲜明、准确的特点。

  问题: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和骆玉明在他们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编》中提到,“能够抓住其最主要之点,而且以很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是《论语》在驾驭语言文字方面最重要的成绩。但我觉得,这篇《季氏将伐颛臾》还可以再省略一些,更简明一些,而且经过改写,我感觉表达意思更加清晰。请同学们读一遍,然后品评一下,这篇由我来执笔改写的文字与原文比起来,哪个好。

  1、出示改写文

  孔子曰:“求!此当过尔矣。夫颛臾,不当伐。”(去掉三个理由,并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孔子曰:“求!上位者,有能者居之,无能者退。季氏有过,尔等当力劝之。且尔言过矣。季氏伐同朝之臣颛臾,乃尔之过也。”(引用改为直接陈述,比喻句改为一般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去掉类比句)

  2、小组讨论。

  3、学生从鲜明和准确的角度对改写文进行评说,兼点拨文字层面的内容。

  五、作业:

  1、复习第一、二回合论辩的内容。

  2、研读第三回合论辩的译文,并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不看课文,朗读下面不加标点的课文。(10分钟)

  1、出示文段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同位的两个同学,一位听,一位读。听的同学要注意听他读得是否正确,不对的应给予纠正。

  3、请一位同学来读。

  4、再读一遍,还是两人小组,不过刚才读与听的同学对换过来。

  5、大家齐读。

  二、重点研读第三回合论辩的译文。(10分钟)

  1、请两个小组代表发言,老师不加任何意见。

  2、请其他小组对这两个小组的理解作出评价,老师适时从语气和语义的角度进行点拨。

  3、全班形成较为准确的译文。

  4、按自己对文意的理解,朗读全文。

  三、指出论辩文鲜明、准确的特点。(10分钟)

  1、上节课学习了论辩文鲜明、准确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下,本段落中,能体现鲜明、准确的语句有哪些。

  2、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

  3、全班交流发言,兼点拨文字层面的内容。

  四、针对冉有,孔子作了三次的回答,为什么前两次没有能够说服冉有,而在第三次的回答中,却能让弟子们心悦诚服了呢?(10)

  第一次,孔子从军事战争的角度来论辩,认为“出师无名”,虽然态度明确,但没有能够打中要害,因为当权者,从来都是重利益而轻礼教的。

  第二次,孔子从为臣者的角度来论辩,针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认为,为臣者应当在其位谋其政,论辩的目的在于逼出两人的态度来,并非阻止季氏的攻伐。

  第三次,孔子从治国的角度来论辩,针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并提出了自己为政的论断,观点明确、态度鲜明,指出统治者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在公平、以礼和德服人、富民强国等方面下工夫,而辅助者也应当从这些方面建言献策。另外,孔子还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点出了季氏面临的问题所在。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思想,而孔子学生也对这些思想是深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