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时间:2022-03-15 14:47:59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踏莎行》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修《踏莎行》原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1

  这首词写了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像中家室的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艺术手法:

  一、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境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个画面里,有梅花、细柳、薰草、溪桥,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丽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春!而这“良辰美景”对于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甚至于因为远居他乡,要引起怅怅别绪。王夫人《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二、巧于设喻,化虚为实。“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就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的“虚”的东西,要表现“愁”,诗人们常常将它“物化”,说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一水牵愁万里长”,都是把“虚”的愁绪,化成可感的形象——春水,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三、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婉转达意,可以使诗词更加含蓄有味。不直写自己思念家室,而从对方着笔,设想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便使感情更进一层。杜甫《月夜》中,“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就是采用“设身处地”的写法。诗人自己望月思家,却想像妻子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这首词也采用这种写法,想像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莫近危栏倚”),想像她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视线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这样,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婉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词只五十八字,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2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欧阳修《踏莎行》赏析】相关文章: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05-24

《踏莎行》的古诗赏析06-03

《踏莎行》古诗文赏析06-14

《踏莎行·春暮》宋词赏析05-18

《踏莎行》古诗鉴赏06-08

《踏莎行》宋词鉴赏06-01

《踏莎行·二社良辰》全文及赏析02-11

《踏莎行》原文及鉴赏09-24

《踏莎行》的宋词鉴赏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