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优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3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实词。

  3、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花大量笔墨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张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教学设想】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1、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练习卷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2、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课前练习卷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3、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4、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5、利用课前预习、课内交流、课后拓展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 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 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 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 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指导学生自己查工具书,自读课文,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解答。

  主要解决字词、文言句式,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

  (一)重点实词:恨:遗憾。竟:最终。辞服:请降,投降。尤:责怪。遁:逃跑。擅:拥有。沮遏:遏制,阻挡。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延:请。讲:考虑

  (二)通假字 :“阙”通“缺”,缺少。“志”通“志”,标志,标识 。“常”通“尝”,曾经

  (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 (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 (介词,用)以示贺兰 (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 (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助词,的)

  (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 /远宽厚长者

  (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 (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

  (六)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状语后置,省略句)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状语后置)4.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5.不可为不义屈( 被动句,“为”表被动)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很多同学都非常喜爱读传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传主奋斗经历中常有的传奇色彩;这是因为他们磁石一般的人格魅力;这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灵特别渴求博大胸怀与奋斗精神的激励,特别需要精英人性的滋养,特别容易接受一种形象的人生观的熏陶。

  政治家的传记,文学艺术家的传记,思想家的传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古今中外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漫长而又繁重的进化历程中,以巨大的努力换来了大量难以量化的思想、经验。他们存在于无尽时空的短短一瞬,却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勾勒出矗立于天地间那有形无形的脊梁。有时候,一本传记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传记确实有震撼心灵、促使人们反观自己人生价值的巨大作用。因此,多读传记,并将这份感悟融入到写作中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加丰富;我们对人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小结: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议中有叙,义正词严。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第一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第二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第一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第二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第三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三、品读——深入领悟,赏析人物。

  本文充满着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1、找出文中对张巡轶事的描写,带着感情自己朗读,感知张巡的英雄形象:

  张巡

  事例:① 长七尺余,须髯若神。②巡怒,须髯辄张。③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④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⑤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⑥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⑦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

  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②记性好。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⑤有领导能力,服众。⑥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⑥善於军事。

  2、全体诵读第一部分,分析许远其人:

  许远

  事例:①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③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④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②忠贞不畏死、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④不善军事。

  3、找出文中对南霁云轶事的描写,带着感情自己朗读,感知南霁云的英雄形象:

  南霁云

  事例:①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②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③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④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②有勇气、③强壮有力、④恩怨分明、⑤从容就义不畏死、⑥有谋略、⑥服从领导、

  4、找出文中对贺兰进明轶事的描写,带着感情自己朗读,感知贺兰进明的形象:

  贺兰进明

  事例:①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②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

  形象:①善嫉,自私、②爱才、

  四、写作手法。

  1、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法多变。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2、细节描写传神。如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则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声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记而又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

  五、作业:拓展阅读,迁移提升。

  睢(suī)阳之战,重创敌军,阻遏(è)贼势,为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时机和条件。民众特地立庙,表示对张、许他们的爱国热忱、英勇气慨和巨大的历史功绩,表示无限的敬仰。在双忠祠有几幅著名的对联:

  1、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2、僮可烹(tóngkěpēng),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3、尹贼天所生,正以艰难全大节 郭公才不及,莫因成败论英雄

  请你选一位忠义人物,古今中外皆可,搜集他的生平事迹资料,选取其中的典型事例,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写800字人物传记或评传一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为你心中的英雄撰写一副对联。

  教学反思:

  因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充分自读,能整体把握好文章的大体意思,之后,再行点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