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学习要点

发布时间:2017-08-2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一、字音辨读

  1.葱茏(lónɡ)  2.喧嚣(xiāo)  3.炫耀(xuàn)

  4.栖居(qī) 5.沼泽(zhǎo) 6.脚踵(zhǒnɡ)

  7.牛蒡(bànɡ) 8.榉树(jǔ) 9.麂子(jǐ)

  二、熟语释义

  1.生机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三、走近作者

  于坚,诗人,1954年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其他地方。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四、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93年第9期。是于坚“纯客观地记录”的文学创作主张的一次实践,作品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想象、夸张,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五、主旨把握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六、结构图示

  云南冬天的树林

  1.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2.为什么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

  明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

  3.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躺下”可以看做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1.倡导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在文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在南方与北方的对比中,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落叶的“寂寞”并“拋弃”它的时候,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裕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2.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察的时候,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的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5节关于落叶的那段描写,再比如第9节对林中声音的描述,第13节对光的描写等等。其实,读完全文,你会感到通篇都是实实在在的景致,但唯独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真诚的心发现了它们并呈现了它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