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赏析

发布时间:2017-07-26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完事,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回来,初闻黄鹂娇声,天气也就转暖了。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说着笑成一朵花。此词表现了暮春风光更为绚烂。

  这首词在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里题目叫做《春景》。它以农村生活为题村,风格清新,在晏殊的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春天的境界,这里有燕子、梨花、碧苔、黄鹂[lí]和柳絮,我们好象听到了莺歌燕语,好象闻到了花树的香气。作品不是泛写春天,它所表现的是清明前后的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两句是说新社已过,清明节到了。”

  新社”,又叫社日。这个节日在春分前后。它本来是古人祭土地神的日子,但后来农村往往借此开展预祝丰收的活动。一般认为燕子在这个时候飞回北方。春社以后,梨花开放也很能表现节气特征,所以作品用它的花期结束作为清明到来的标志。

  只写这些来表现春光还是不够的,作品又写清明节过后的风光,使季节特征更为突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碧苔”,指在水里生长的苔草。清明过后天气暖和,池塘里的苔草就转变为碧绿色。因为碧苔刚开始繁殖,疏疏落落的,所以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这儿指树叶里,清明后柳树荫浓。”黄鹂”,黄莺儿。在浓荫里黄莺鸣啭,多么好听。“叶底黄鹂一两声”,不仅是为了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对仗,它还有形容莺声阵阵的作用。“日长”,白天时间长,这和早春相比,也是清明后的一个显著特点。清明以后,柳树扬花,随风飞舞,所以叫“飞絮”。词的上片并不是把这些动植物加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写出了良辰美景。

  词的下片集中写采桑姑娘的活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两句,写天气暖和,桑叶肥大,幼蚕生长快,繁忙的劳动开始了,年轻活泼的姑娘挽着筐子去采摘桑叶。“径”,小路。她们在桑园里的小路上遇见了,互相笑着打招呼。“巧笑”,这里指美丽的笑容。“逢迎”,等于说路遇相迎,和单纯的相遇不同。“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把东邻女友高兴的原因和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昨宵”,昨夜。“元是”,即原是。“今朝”,今天。“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用草来赌胜(赢)负,相传阴历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戏,农村可能平常也斗。这三句的前两句是说东邻女友告诉她的邻居,难怪她昨夜做了个好梦,原来是预兆着今天自己和别人斗草的胜利呀。她解释她笑的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她一定还在详细地叙述着她的春梦和斗草的细节。天真烂漫的女友也会和她打趣,她愈讲愈兴奋,又笑起来了。

  词里写女性是常见的,但她们多是贵族妇女或妓女,以劳动妇女作为描写对象的并不多。这首词虽然在思想性方面赶不上刘禹锡那首《浪淘沙》,但放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来比较,还是应当肯定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