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20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一、基础知识(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白皙 悉心 哂笑 另辟蹊径 熙熙攘攘

  B.诡谲 攻讦 崛起 大放厥词 精神矍铄

  C.皈依 龟缩 闺女 规行矩步 瑰丽多姿

  D.湮没 殷红 哽咽 恹恹欲睡 姹紫嫣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纠葛 缠绵 蛾眉 不易捉磨 深恶痛绝

  B.凝练 干燥 羡妒 点金成铁 酩酊大醉

  C.斟酌 注销 辩别 不求甚解 丰富多采

  D.洗练 俨然 流弊 套语烂调 空中楼阁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被陈道明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绘声绘色的表演深深吸引了。

  B.经过多次推迟,运行了15年之久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终于在2001年3月寿终正寝,离轨销毁。

  C.我市数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经过数夜蹲守,终于抓获了这起枪杀案的犯罪嫌疑人。 D.在“学雷锋,做好事”总结会上,班长高屋建瓴地作总结发言:“我们一定要向李明学习,心中有着他人。”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面对人类,失去 之心的医学是冰冷的,有缺陷的。

  (2)只要是那些彰显正义、美德,代表了先进文明的人,都有 得到树碑的殊荣。 (3)沙丘上独行的山狮,虽然没有动作,没有吼声,但仍能使人感觉到那股潜在的 。

  (4)国庆节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 各国贵宾。

  A.慈善 权利 雄姿 接待 B.慈悲 权利 雄威 招待

  C.慈善 权力 雄威 接待 D.慈悲 权力 雄姿 招待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大自然的生命母体中,缺乏理性的人类就是癌细胞,它们得意洋洋地膨胀着,扩张着,癌变着,最终的结果就是与母体一起同归于尽。

  B.在美国所信奉的“民主、自由、人权”背后,不得不支付着沉重的代价。

  C.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避免少捅娄子少出错。

  D.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的少数商场年终时使用代金券购物的不良现象。

  6.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B.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得意扬扬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呀,”他说:“这里有点东西给你。”

  C.对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D.一个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弄不清楚。

  二、阅读欣赏 (30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16分)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

  ,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

  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

  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 、 、 ,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

  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

  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7.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8.文中画线处应填的短语是( ) (3分)

  A.挖掘、阐释、筛选与发扬 B.筛选、挖掘、阐释与发扬

  C.挖掘、筛选、发扬与阐释 D.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

  9.下列属于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注意的方面是( ) (3分)

  A.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实求真的优良学风。

  B.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必须了解现实,转变观念,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D.彻底改变旧的国学研究中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研究方式。

  10.对“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中所蕴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强调国学研究要了解现实,转变观念。

  B.强调新国学研究要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C.不能只注意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翻新,而要对现实有用。

  D.新的国学研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E.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4分)

  学贯中西和以中贯西

  ——读《谈艺录》偶感

  孔庆东

  钱钟书一直被视为“学贯中西”的顶尖人物,但他自己并不承认是什么“比较文学”学者。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工作并不是“学贯中西”,而是“以中贯西”。西方的东西在他那里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在文言的铁幕后面,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式的消化和理解。你读到他文章中引用的西文,有很流畅的感觉,好像是中国人在说话,尤其是他把那些西文都翻译成文绉绉的中国式句子,更明显是出于“用夏变夷”的洋务派文化策略。这样的“学贯中西”比起林琴南时代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自有其相当大的成就,但应该指出,它在沟通的同时也正在“遮蔽”和窜改西方的精神与气质。考虑到40年代学术界的此类现象是带有普通性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这表现了那一代学人对西方文化的巨大恐惧?民族忧患意识在学术界导致建立一种以传统国学为支撑点的“文化铁幕”,此中的利与弊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对今天甚嚣尘上的国学浪潮也不无启发。

  再一个问题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表现出的姿态与陈寅恪等相比,有相当大的不同。钱钟书不喜欢陈寅恪过于质朴的文风,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文风问题,而是更深层的一个

  问题。钱钟书的确倜傥潇洒,令人钦羡,但与陈寅恪相比,他缺少一份沉重,缺少一点担当。他太智慧了,看透了一切,就像他的《围城》里所寓意的教育、爱情、家庭、事业,都是靠不住的,万象皆空,一切都被他讽刺得一丝不挂。那么,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海马歌舞厅》的主题歌有一句:“笑看人生的繁华,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我觉得很适合钱钟书的形象。我曾经私下说过,钱钟书就是一个有学问的王朔,大概偏激了一点。可能钱钟书自有他更深的考虑。从“诗分唐宋”到“论难一概”,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困惑和焦虑,它可以说明《谈艺录》更靠近中国传统诗话的源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美学著作。所以,今天没有必要继续爆炒钱钟书的一些时代局限性很强的东西,新的学术时代正在来临,中国文化应该以一份平常心汇入整个人类文明。

  1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题2分)

  (1)出于“用夏变夷”的洋务派文化策略。

  (2)就像他的《围城》里所寓意的教育、爱情、家庭、事业,都是靠不住的,万象皆空,一切都被他讽刺得一丝不挂。

  13.根据上下文,第二段空白处应填的一个短语是(不超过方格所限)(2分)

  14.作者认为钱钟书只是一个“以中贯西”的学者。 (4分,每题2分)

  (1)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他认为造成“以中贯西”的原因是什么?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4分)

  A.钱钟书在中西文化的沟通上比以前的林琴南等人成就大。

  B.在文风上,钱钟书不喜欢陈寅恪而欣赏王朔的作品。

  C.除了学问上的差异,钱钟书和王朔对西方文化所持态度相同。

  D.《谈艺录》在本质上是属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学术著作。

  E.文末的“平常心”就是指学术研究有淡泊名利的意识。

  三、语言运用 (12分,每题4分)

  16.仿照所给的例句,写一段话,要求字数与例句相同。

  例句:大地只有放弃如诗如画的黄昏,才会迎来彩霞满天的早晨;溪流只有放弃征途的鸟语花香,才会回归大海。

  仿写:

  春天只有

  船儿只有

  17.改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之句式工整,节律谐调。

  当忧愁烦恼袭来时,你不妨读唐诗,吟宋词,咏元曲,这样,春天的风秋天的雨,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你急0躁的情绪会在弯弯的小桥下潺潺的流水中渐渐冷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情景,将徐徐释解你恼人的忧愁。此时你会超然物外,怡然自得。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试结合所学知识鉴赏这首诗写夜雪时采用的侧面烘托手法。

  四、作文 (40分)

  19.学习本单元课文,选取一位诗人或某一意象或你所熟悉的别的艺术门类写一篇简短的论文。要求700字左右。

  第三单元优等生冲刺名校卷

  1. C(A哂笑读shěn其他读xī B攻讦jié其他读jué D哽咽读yè其他读yān)

  2. B 3. B 4. B 5. D 6. A 7. A 8. D 9. D 10. C

  11. B、D(B“大多数都……”与第三段相悖,D“至今无人能说清楚”不等于未来无人能说清楚,更不等于理论上不可知)

  12. (1) 用中国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2) 看透人世的一切,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13. 学者的处世姿态(或“人生态度”)

  14. (1) 钱钟书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式的消化和理解,在沟通的同时“遮蔽”和窜改西方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2) 原因是20世纪40年代学者的民族忧患意识。

  15. A、D

  16. 春天只有放弃姹紫嫣红的花朵,才会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船儿只有放弃港湾的宁静舒适,才能搏击风浪。

  17. 春天的风秋天的雨,可慢慢松弛你绷紧的神经;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会渐渐冷却你急躁的情绪;画纸为棋局的老妻,敲针作钓钩的稚子,将徐徐释解你恼人的忧愁。

  18. 这首诗简练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况且夜晚也看不到雪,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首句写触觉,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雪。竹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既说明雪下得紧,也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静寂。如果景中悟情的话,大雪严寒,长夜难挨,如是而已,但如果注意到这是作者谪居江州时所写的,《琵琶行》中熟悉的诗句便跃然而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据此,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借天寒写艰难凄冷的处境;借雪重写孤寂沉重的心情。这是一个自命为“天涯沦落人”的谪居生活的艺术写照,抒写凄凉痛苦的失意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