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小年为什么要吃灶糖

发布时间:2017-11-18  编辑:孙彩秀‍ 手机版

  导语: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就是祭灶日,也就是过小年,据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述职,所以老百姓想到敬献灶糖,为的是让灶神嘴巴甜一点,期望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来年为大家带来好运幸福。今天小编给你讲讲灶糖的由来。

中国过小年为什么要吃灶糖

  吃灶糖的由来:

  相传的辽阳白塔南面不远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把梢头的一家姓李,两口人:老头五十多岁,还有一个九岁的女儿,名叫珠儿。李家的院不大,院中间有一棵大梨树,树下有一口井,父女二人就靠用井水做点灶糖进城卖,维持生活。

  老李头拉着珠儿挤到一个卖梳头篦子的旁边,放下货担,打开货蒙子,等着来人买货了。今个还真挺顺当,刚一撂地就来了买主。说是要给老爷庆寿祝福,一下子买去了好多块灶糖,筐里只剩下十几块了。老人家挺高兴,就让珠儿有城里多逛一会儿。他挑起货担往南门外走,边走边喊:“谁买灶糖!”

  正走着,看见前面有一群穿绫罗绸缎的小孩把一个卖柴的小孩的打得鼻青脸肿,地上还有一条小蛇,也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气了,一会儿摆摆尾巴,一会儿吐吐火苗似的舌头。老李头是个软心肠的人,看见这种事他实在受不了,急忙上前问明原由。原来是小孩进城卖柴,无意中在柴捆里带来一条小青蛇,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青蛇从柴捆里钻出来了,这些作恶惯了的富家子弟,说是小孩故意吓唬他们,所以连人带蛇全挨了他们一顿毒打。老李头看着心痛,就把剩下的灶糖送给了那些阔少爷,好话说了一大堆,才救出了砍柴小孩和这条小青蛇。

  这个砍柴的小孩姓张,从小死了爹娘,也没有人给他起个名字,因为天天砍柴卖,所以大伙都叫他樵哥。自从老李头帮了他的忙以后,他每天都多砍一捆柴,早早送到李家。

  而那条小青蛇呢,原来是东海的小青龙,因为贪玩,一不小心误出了海泉,要不是遇到老李头,早就没命了。它自从来到李家后,就天天在院子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天,小青龙在井旁玩耍,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井里。原来这口井是通往龙宫的一个海眼,小青龙侥幸地回到了海里。它高高兴兴地跑进龙宫向老龙述说了自己误出大海,爬进深山密林,挨打受苦,巧遇李家父女的经过,老龙感动得流下眼泪。小青龙不忘李家父女的救命之恩,从此就经常通过这口井从东海来到白塔下的老李家看望父女二人。

  说来也怪,自从小青龙掉进了梨树下的井里后,井水变得湛清瓦亮,又凉又甜;浇树树长,浇花花开,用这口井里的水做灶糖再也不粘了,就是放在太阳底下晒也不化了。不论春夏秋冬,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清香可口。更奇的是人们吃了老李头卖的灶糖以后,大病化小,小病化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出了几百里。大伙都说,老李头的灶糖是用青龙吸珠水做的。

  樵哥还是同往常一样,天天住老李家送柴禾,珠儿也就天天拿灶糖给他吃。一晃八年过去了,樵哥越长越壮,高高的个头,宽宽的肩膀,红彤彤的大脸,一身使不完的力气。珠儿更是越长越俊,象天仙似的。老李头见樵哥和珠儿特别要好,所以也没请媒人说合,就把他们俩的终身大事给订下来了。

  小两口成亲以后,一家人可高兴啦!白塔周围的人们都用青龙水做出了甜脆的灶糖,从此,大伙的日子也就越过越好了。

  传说2: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汉族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汉族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汉族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如今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民间关于小年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2.有关北方过小年的传统习俗介绍

3.今年2017小年是几号

4.中国少数民族过新年的习俗大全

5.中国春节年夜饭的习俗大全

6.春节具体时间:2017年过年是几号

7.关于江苏人过年习俗介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