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22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认可激发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愉悦体验和情感。

  课前准备:说说十月一日有哪些快乐的事情?

  教学流程:

  一、 回顾预习,梳理问题凸显认知冲突点:

  1、 对于快乐每个人的体验各不相同。有人说“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理解)

  2、 出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讨论哪些问题值得探讨。

  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为什么保罗会与陌生的小男孩兄弟两个度过整整一个晚上?……

  二、 品词读句,聚焦文本关键点入境理解:

  1、 保罗猜错了几次?

  2、 课文中哪一部分描写了保罗的第一次错误。

  (1) 保罗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默读课文,看看保罗错的原因有几个?

  (2) 看看保罗的这辆新车(课件出示)

  (3) 看到这样的新车小男孩多欣喜呀?用羡慕、欣赏的语气读课文中的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这样的羡慕也表现在这一段对话中?(出示2-4自然段)指导朗读,此时此刻保罗心里是怎么想的?(师:保罗并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保罗吃惊地说……

  3、学习第11自然段

  (1)那么保罗到什么时候才明白原因?那么保罗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看对话(11自然段),到这里保罗才明白

  (3)出示小男孩和他的弟弟过圣诞节的画面,你在这幅画里看到了小男孩的神情?想象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想象兄弟间的对话?(教师引:当圣诞节别的小朋友收到美丽的礼物时,小男孩只能怎样?

  (4)有感情朗读地11小节,将最有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你关注的是什么?

  4、拓展表达交流,关注学生理解提升认识。

  学习第12小节,他们度过了难忘的夜晚,他们各自难忘的是什么,如果你此时此刻回家,最想讲的是什么?挑选其中的一个人物,写出对话。

  保罗对自己的哥哥说:“--------------------------”

  小男孩对爸爸妈妈说:“--------------------------”

  小弟弟对爸爸妈妈说:“----------------------------”

  小男孩对弟弟说:“----------------------------------”

  小弟弟对哥哥说:“-----------------------------------”

  5、回应开头

  在这个夜晚,保罗感到了给予是一种快乐,这份快乐和你长假里感到的快乐是一样的吗?既然三个人都感到了快乐,谁是最快乐的,为什么?

  回家去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块讨论?

  6、读诗下课

  群星把光明送给夜空,点点璀璨闪烁出永恒的美丽,

  鲜花把芳香送给大地,朵朵灿烂……

  我的感想:

  1、 语文训练是充分的有效的,是为儿童理解文本的语言和特点服务的

  (1)问题的设计

  钟老师在试教的时候设计的问题是:给予是-----------------------------,是—---------------,是----------------------------可后来,她把问题改为他们各自难忘的是什么,如果你此时此刻回家,最想讲的是什么?挑选其中的一个人物,写出对话。

  保罗对自己的哥哥说:“--------------------------”

  小男孩对爸爸妈妈说:“--------------------------”

  小弟弟对爸爸妈妈说:“----------------------------”

  小男孩对弟弟说:“----------------------------------”

  小弟弟对哥哥说:“-----------------------------------”

  由于原先的问题虽然和文本的人文思想相吻合,但远离儿童生活的实际,后来的设计真实和教学内容相衔接,回应学生的问题,隐含着给予是快乐的。

  (2)、朗读训练到位

  小男孩和保罗的对话,把保罗的车出示,自然地进入了那种欣喜、羡慕的情景,再进行朗读,就有了情感的铺垫,老师示范也非常到位

  2、 重视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精神

  开头对学生提出的预习中的问题进行筛选,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梳理的能力,将学生的学程与教程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而且老师还将问题留到了课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 教师具有教学智慧

  我注意到老师在上课时没办法将学生从保罗的第一次错误引导到第二次错误中来,学生对保罗的错误似乎没发现。于是教师直接将问题设计为:那么保罗到什么时候才明白原因?那么保罗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样就又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而且不看原先的教案,听课老师很难发现这一点,教学流程仍旧非常流畅。这一点我犹为佩服,这教学智慧也许就是普通教师和名师之间的差距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