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教材解读及课后练习附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麒qŠlŠn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猥w‡i鄙:卑鄙低劣。

  冥玩:愚昧顽固。

  叫嚣xio:大声叫喊。

  引吭:放开喉咙,吭,喉咙。

  宵小:坏人。

  局促:拘谨不自然。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

  窥ku‰伺sŒ: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空空如也:空荡荡的样子。

  蹑niˆ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烦杂琐碎。胜,能够承爱。

  不拘:不论。

  岑c†n寂:寂静;寂寞。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丰子恺先生(1898—1975)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我国美育教育的先驱者。初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凱,后称子愷。1898年11月9日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1914年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文学家夏丏尊,艺术家李叔同。1921春赴日,研究绘画,学习小提琴,进修日语、英语。1925年到上海,与文化界名人叶圣陶、胡愈之、夏衍等组织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1939年4月受校长竺可桢之聘到广西宜山,任西迁途中的浙江大学的艺术指导,后随校迁至贵州遵义。1942年11月离开浙大,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1975年9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经外,大都是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从中细细体味,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

  2、关于写作背景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的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就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课文是作者对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文章脉络

  课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性格傲慢”。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作出的推断。然后,作者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

  写它的叫声时,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写它的步态,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的从容不迫,这时白鹅的“傲慢”简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白鹅“吃饭”是最有意思的。白鹅吃饭的程序“三板一眼”、“一丝不苟”,而附近的狗却“伺机偷吃”,主人无奈只好在一旁伺候着。白鹅的“傲慢”真是非同一般。

  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做如此生动的描写,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

  最后一段,作者写白鹅对“我”一家人所做的贡献。物质上,白鹅生的蛋成为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三、写作方法

  1、在对比中突出白鹅的特点。

  第一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实白鹅的高头正是其性格“高傲”的象征。较之于刁奸猥鄙的狼、狐、狗,以及冥玩愚蠢的猪、龟,鹅的“高傲”自然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第二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呵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所以会让人感到它的傲慢。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的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与鹅的一视同仁。

  第三段中,作者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态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于是,鹅的步态竟也有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非但不让,甚至还会伸出颈来咬你一口,简直是傲慢到狂妄的程度,结果让人一伸手,就可以一把抓住它的颈项,任意处置它。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显明的个性。

  2、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课文文字浅显,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白鹅,虽有些可爱,但很可爱。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

  四、重难点导析

  1、作者及家人为什么喜爱白鹅?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对文章结尾两句话的理解。

  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住在郊外荒村简陋的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慰我岑寂”的朋友怀着一种感激和留恋之情。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人夏以来的清晨,我总是习惯于在鸟的啁啾声中睁开惺忪的双眼,忙三火四地穿衣,刷牙,洗脸,狼吞虎咽地食菜吃饭,机械地从车棚里取出自行车,不假思索地加入车水马龙的行列,像一个小陀螺一样,被生活的鞭子不停地抽打着。

  周日的早晨,我从一个沉重而有些迷离的噩梦中醒来,在悦耳的鸟语声中伸了伸懒腰。走进阳台,一阵有些凉意的风透过纱窗的缝隙款款拂来。

  窗外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晨露未唏的花草与枝叶扶疏的树木相互衬托,绿色的草坪与纵横交错的曲径相连,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一阵阵持续不断的鸟语远远传来,循声望去,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一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棵树上。树对小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栖身之地,但它们似乎并不满足,它们从树上飞到电话线上、高压线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望着它们被欲望之绳牵动而忙碌奔波的身影,我有宅,是否有时髦的歌舞餐厅,是否有高档的名牌商店,它们是否有贫和富的区别或名利场的诱惑。

  我没有捕鸟的经历和体验,但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的交谈中得知,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铒,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胡思乱想之际,我发现有一只鸟很安静地伫立在树枝头的顶端,面对种种扑朔迷离的诱惑,仿佛是在闭目养神,或者是在打坐,是那么样的与众不同。

  随着秒针的嘀嗒声,曲径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散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挽着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在缓缓而行,他们的脚步虽轻,却使有的小鸟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倏然,有出租车的行驶声远远传来,有骑自行车的人每每走过,在车轮交错或碾压声中,惟有那只小鸟像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我找了一个小螺丝向树上掷去,那小鸟瞧了有些摇晃的树枝却安之若素。

  我有些惊诧。它肯定是一只智慧鸟,我想。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2.通篇采用了怎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3.开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4.第③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5.文中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

  6.小鸟已经有了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

  7.如何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8.倒数第②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9.结尾一句采用的是什么句式?

  10.阅读此文有什么感想?

  (答案:1.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富有人生哲理的境界。 2.对比。突出人生的追求和目的。 3.比喻 4.景物描写 5.寻找食物和栖息场所。 6.为了追求物质富有而不惜扭曲心灵。 7.这句名言已被现实证明了,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鸟类是为了生存而冒险寻食。 8.街头晨练特景。 9.倒装 10.读后使我感到:面对当今诱人的“名利场”,我是否具有了这种“智慧,是否确立了这种淡化物欲、追求崇高的生命意识。)

  【第四部分: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麒麟(    ) 猥鄙(  ) 叫嚣(  ) 引h‚ng(  ) ku‰伺(  )

  3.释词:

  ⑴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

  ⑵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⑶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

  蹑手蹑脚:

  ⑷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

  不胜其烦: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的当儿,狗就(  )(敏捷  飞快  飞奔)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⑵赖有这一只白鹅,(  )(装饰  点缀  装扮)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⑶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  )(叫嚷  叫喊  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

  5.“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体会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情趣:

  ⑴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⑵要求饲食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⑶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7.作者喜欢笔下的白鹅,原因是 ;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

  ⑴ ⑵

  ⑶ ⑷

  8.对没考上大学的人,日本一些大学常含蓄地通知考生。

  如:东京大学--樱花凋谢;东京商船大学--沉没;下关水产大学-吃海豚中毒;神户大学船舶系--风浪太大,无法进港。

  请你假设两所大学,编几条含蓄的落榜通知。

  ⑴

  ⑵

  二、同步解读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空,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的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

  9.两段选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就这两个方面概括鹅的特点。

  ⑴

  ⑵

  10.第一段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

  11.同鸭和狗的叫声相比,鹅的叫声 ,鸭的叫声 ,狗的叫声 。

  1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一句中,“更”字有 的作用。

  13.鹅的步态的傲慢,体现在哪些方面?

  14.鹅不惧怕人的性格导致的后果是 。

  三、美文赏读

  (一)

  谁见过鹰的死亡

  逛过十几次动物园,对于那些被铁栅栏囚禁的动物,我最怜惜鹰们。它们有着拍云击风的强健翅膀,本应像云朵一样,自由翱翔在天地之间,飘摇在云浪之端,如今却只能敛翅静默在冰冷的铁栅栏中,低眉顺眼地依赖饲养员定时定量给的那一点点肉食存活。它们的翅膀已不能搏击风云,它们的眼神已不能令野兔颤怯,它们早巳不是力量和雄健的象征。难怪一位诗人朋友叹息说:“铁栅栏里的苍鹰已不再是鹰,它们是一种蜕化了的大鸟。”

  我的故乡八百里苍茫伏牛山,也曾是鹰们的故乡,它们栖宿在那儿的山林里、悬崖上。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它们就高高地盘旋在村庄的上空,像一枚黑黑的铁钉钉在湛蓝而静谧的天空里,它们有时迎风飞翔,有时候又静浮在天空中,一动不动,像一片黑黑的云朵。

  它们靠自己的捕食生活,草丛里的走兔,低空中穿梭的麻雀,都是它们追逐的食物。当然,村庄里的鸡鸭,甚至小小的羊羔,也常常被它们明日张胆地一掠而去。但我们并不憎恨它,甚至有些崇拜它。祖父告诉我说,鹰是一种动物,我们谁都见过它的飞翔,但谁都没见过一只鹰的死亡。祖父说:“鹰即使是死亡,也不会让人看见的,它们要飞到天堂里去死。”

  我们村庄的上空有一只苍鹰,它已经在那里翱翔了十几年了。有一天,它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了又盘旋之后,突然直直地往高空飞去,村庄的老人们说,这只鹰要死了。我们站在村庄的旷地上看着它。只见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直到成为一个小小的黑点,最后在炫目的阳光中消失了。

  我们期待它会掉下来,但它一直没有。老人们说:“鹰死了怎么会掉下来呢?它一直朝着太阳飞,飞近太阳的时候,就被火热的太阳熔化了。”果然,从那次高飞以后,这只鹰就再也没有在我们村庄的上空出现过。

  鹰是具有灵性的,它们不愿死在自己一生傲视的山峦、麻雀、野兔之下。它们和我们饲养的猫一样,即使死亡,也要远离自己曾经睥睨的一切,只留下自己雄健刚烈的印象在我们的记忆中。

  谁见过一只自然死亡的雄鹰?

  谁见过一只自己饲养的猫死亡在自己的家里?

  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崇拜和记忆的。

  15.为什么那位诗人朋友叹息说:“铁栅栏里的苍鹰已不再是鹰,它们是一种蜕化了的大鸟?”

  16.“谁见过一只自然死亡的雄鹰?”联系上下文来看,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7.为什么“谁都没见过一只鹰的死亡”?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8.文末说:“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崇拜和记忆的”,除了鹰以外,还有什么动物值得我们崇拜和记忆的?

  (二)

  ⑴全世界的小虫儿,给人类赞美得最多的,大概是蚂蚁、蝴蝶、蜘蛛、蚕、蜜蜂这几样东西了。

  ⑵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上、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蜜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⑶蜜蜂采蜜时的辛勤,可以从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里面看出来: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⑷看了这样的材料,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你怎能不对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小昆虫,感到由衷的赞美呢!

  ⑸16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譬喻赞美过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识方式称做蚂蚁的方式;把主观的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朵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几百年的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培根许许多多的话已经为人们所遗忘,但是他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警语,和这个有趣的譬喻却一直在各地广泛流传。

  ⑹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面,也曾告诉一个青年人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郭沫若同志也曾经以蜜蜂采花作为譬喻,来说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⑺蜜蜂,这小小的昆虫,人们献给它多少赞美之词!它那种酿蜜方式,使人想起了一切成功的学习、工作的经验。

  ⑻由于广泛地吸收,来源就丰富了。

  ⑼由于接受每一朵花最甜美的东西,而不是杂乱地搬取,材料就比较上乘了。

  ⑽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的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虽然人们还可以从蜜糖的色泽和味上分辨它们究竟是橙花蜜、荔枝蜜、枣子蜜或者是苜蓿蜜,但是在蜜糖中已经再也看不到橙花、荔枝花、枣子花、苜蓿花的影子了。甚至作为花的甜液的那种状态已经不见了。“蜜成花不见”,它是经过蜜蜂的一番重新创造的。

  ⑾多么令人称道的酿蜜方式,多么令人赞美的辛勤!

  ⑿我们阅读许许多多艺术家的传记,在某些地方,可以发现他们是有共同之处的。他们都有较崇高的思想,在学习、工作上,他们都注意广泛求师,在博采诸家技艺之长以后,又别出心裁地发扬自己的独创性,并且锲而不舍地辛勤从事,在崇高思想的指导下,一步步创造出成绩来。就因为这种方式使人想起蜜蜂,那金黄奇妙的昆虫才获得人们那样多的赞美。

  ⒀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的小溪、小涧的流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原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最多只能形成一个湖沼;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

  ⒁想着这些道理,蜜蜂的启示,不但对于前代的人们,不但对于学术工作,而且对于今后的人们,对于文艺工作和一切其他工作,恐怕也是永远有用的吧。因此,我们尽可把蜜蜂人格化,为它献上一顶桂冠。

  19、第⑵自然段“在思想史上,艺术史上,许许多人都歌颂过蜜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0、纵观全文,第⑵自然段哪一句话是文章的议论中心?

  21、蜜蜂酿蜜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用第⑵自然段中的三个词语来概括。

  22、第⑶自然段引用有趣的统计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23、作者在第⑸自然段引用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4、第⑹自然段引用鲁迅的话和郭沫若的譬喻要说明什么道理?

  25、第⑺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6、第⑻⑼⑽自然段,用了三个“由于”构成排比段落,其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27、第⑿自然段,联想到许许多艺术家的共同之处,他们跟蜜蜂酿蜜方式的相似之处是:

  ①

  ②

  ③

  28、第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9、第⒁自然段把蜜蜂酿蜜方式的启示拓展开去,其作用是什么?

  30、第⒁自然段“因此,我们尽可把蜜蜂人格化,为它献上一顶桂冠”一句中“桂冠”应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1.丰子恺 2.略 3.⑴向左右两边看。⑵空荡荡的样子。⑶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⑷受不了其中的烦杂琐碎。 4.⑴敏捷⑵点缀⑶叫嚣 5.领起下文。 6.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白鹅的步态。⑵用比喻的手法写白鹅叫声的傲慢。⑶用拟人手法写白鹅吃相的特点。(意近即可) 7.略 8.略 9.⑴鹅的叫声充满了傲慢。⑵鹅的步态傲慢。(意近即可) 10.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叫声的傲慢。(意近即可) 11.音调严肃郑重;音调琐碎而愉快;针对生客或宵小的 12.承上启下 13.从容、大模大样、傲然地站着、不怕人 14.最容易被人抓住。 15.因为栅栏里的苍鹰,它的翅膀已不能搏击风云,它的眼神已不能令野兔颤怯,早已不是力量和雄健的象征。 16.反问强调了没有一个人见过一只死亡的鹰,增强语气。 17.鹰是具有灵性的,它们不愿死在自己一生傲视的山峦、麻雀、野兔之下,它们和我们饲养的猫一样,即使死亡,也要远离自己睥睨的一切,只留下自己雄健刚烈的印象在我们的记忆中。 18、略(言之成理即可) 19、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20.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21.博采,提炼,酿造。 22.蜜蜂采蜜时的辛劳。 23.揭示蜜蜂的创造精神给人类的启示。 24.说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2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蜜蜂酿蜜的方法。联想到“一切成功的学习、工作的经验。” 26.不能。因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紧扣蜜蜂酿蜜方法给-人的启示:博采、提炼、酿造。 27.①注意广泛求师博采诸家技艺之长;②别出心裁地发扬自己的独创性;③锲而不舍地辛勤从事,在崇高思想的指引下,一步步创造出成绩来。 28.总结上一自然段,并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29.深化主题。 30.光荣的称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