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新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20  编辑:林仪 手机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创新设计

  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内容很不少,但能说得上是创新的,只有下面五点。

  一.用“行路”的感叹导入

  我曾经两次专程前去鲁迅的故乡绍兴考察和拍片。绍兴鲁迅故居景区有一块很大的广告:鲁迅故里。“鲁迅故里”主要是三个景点:鲁迅故居(包括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我来这里,有三点感叹,于是这三点感叹便成了我的“导入”:

  一是感叹游客之多。暑假时,这里每天少说也有几万人参观,以至鲁迅故居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想拍张照片都不容易。第二天张老师五点起床,好不容易才拍到这张没有游人的照片(如图)。

  二是感叹门票之贵——130元。鲁迅为家乡后人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三是感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影响之大。来这里参观大多因为这篇文章,张老师也是由此知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门票贵也是因为这篇文章,那么贵还要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导入,用自己的感情感染了学生,激起他们学习这一课的兴趣。这也是“行路”的收获吧。

  二.探究先生的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先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的文章出自请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原文如下: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

  但课文中却多出了三个语气词:呢、噫、嗬,而且句后还加了两个波浪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理解这个问题之后,请你模仿先生的神态和语气表情朗读这一段。

  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标点的艺术”,同时训练朗读。

  朗读训练,本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朗读本身也是对课文的品味与感知,读好了,那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就像这篇课文中的寿老先生一样,会陶醉在文章之中的,其中滋味,有“分析”“讲解”“做题”所无法道者。而且,好的朗读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的趣味性,甚至会使学生陶醉在声情并茂的气氛里。于漪老师在《常忆常新》一文中曾写到她上中学时朗读诗词的情景:

  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课后,大家仍激动不已。星期日,三五同学结伴,奔赴北固山,登上北固亭,面对滔滔江水,大声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霄汉。是教师,把对祖国的赤诚的爱植入了我们的心中。(《名家谈语文学习》15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这样的朗读,这样的语文课,怎是分析、讲解、做题、选ABCD可比?可惜的是,由于高考和中考都不考朗读,所以许多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也就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了,于是,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较低,甚至许多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也令人堪忧。可惜呀!

  但我却乐此不疲。我搞这个设计,意在改变这种状况。

  附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是因为先生非常欣赏这篇赋,读这段文字时更是非常“入神”,深深地陶醉其中,感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三个加强语气的语助词。先生的读法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待到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便也如实描写,并特意带上这三个语气词。至于后面的波浪线,那是鲁迅加的,表示先生读文时的颤音和延长音。再加上那“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地描摹出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

  标点符号里本没有表示颤音的符号,鲁迅便以波浪线表示,不但能表示声音的发颤,还能像破折号一样表示声音延长,我觉得这是他的一项艺术创造。这真是大师手法啊!

  三.探究同窗的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同窗们读的这几个句子本来应当这样标点: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