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短文两篇:蝉 贝壳》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林仪 手机版

  《短文两篇》教案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只蝉、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4.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二.字词积累

  零落 断续 收敛(liǎn) 宽恕(shù) 颤动(chàn)

  三.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烦

  第二段: 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不禁惊讶小小的生命竟会发出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第三段:点出蝉生命之短暂.同情

  第四段:提出疑问.

  第五段:文章的重点段,点出文章的主题.

  第六段:不仅仅是蝉生命的意义,更是人生的意义.

  第七段:首尾呼应.

  作者对蝉的感情经历了哪几个变化过程?

  烦→惊讶→感动

  五.课文赏析

  1.文章开头写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为了突出其叫声之烦,为后面赞美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2.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局限一只小小的蝉吗?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注: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作者的灵魂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4.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探究质疑

  【注: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

  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

  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

  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板书设计

  烦→惊讶→感动

  蝉的生命→人的生命(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有意义)

  《贝壳》

  一.导语

  二.字词积累


  三.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四.课文赏析

  1.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对贝壳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对贝壳细腻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贝壳坚硬精致的特点,为表达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

  2.作者写贝壳为什么要写贝壳里“柔软的肉体”声名的短暂?

  是为了说明人优越于贝壳,人应该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点实事,给世间留下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4.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5.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6.学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五.探究质疑

  对比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注:补充下发杏林子《生命·生命》】

  六.板书设计